9.各项人民币业务发展稳步、有序
2007年3月北京召开两会期间,我为“新闻联播”在香港制作了一期“人民币业务在香港不断放宽”的专题节目。当时设计到莎莎化妆品店去实地采访一下内地的游客(“莎莎”是内地人最喜欢购买化妆品的香港名店),看看到底有没有内地人使用人民币来香港消费。完全没有想到摄像师刚刚把机器打开,一位来自四川的姑娘就正好在往外掏“银联卡”。之后我从莎莎总部的“企业传讯总监”口中得知:近两年来,内地客人在“莎莎”买东西,其中70%不再使用港币而转用人民币。而2007年头两个月,“莎莎”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已经提高了8%。
截至2006年12月底,香港银行各项人民币业务发展稳步、有序,资金清算渠道畅通,正常开办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已有38家,人民币在香港的存款余额已实现了227亿。这个数字虽然从百分比上看,比起港元和外币在香港的存款还相对较少,但是10年前谁能想象香港人或内地人在香港存款不去使用港币或美元,相反却大胆地使用起人民币?
国家整体经济规划从“十一五”开始已将内地与香港的发展放入了一张统一的蓝图,人民币在香港不断被放宽业务,此举并不会有违“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原则,也不会一下子冲击港币,最终使港币边缘化,而是能够进一步密切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便利两地居民互访和旅游消费,互惠互利,打造双赢。
翻开尚不算太远的历史,人们不难看到,香港与内地其实并非只在“97回归”以后才开始交往合作,尤其在经贸领域。2007年3月9日至15日,香港贸发局在海运大厦展览大厅举办了一个名为《商贸世代——香港贸易40年》的展览。人们在展览上看到了一样样过去港产工业的“老产品”,有大家十分眼熟的老式收音机、电视机、大暖瓶、大挂钟以及呆头呆脑的塑料洋娃娃和色彩鲜艳但俗不可耐的塑料花。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香港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家八口一张床”。那个时候,工业刚刚起步,纺织、塑料、五金、玩具就是香港的制造业龙头,“我们由‘山寨厂’做起,今天‘串’胶花,明天‘啤’公仔,后来才逐步建立起了香港的多元化的工业体系。”
香港经济真正的腾飞发生在何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这个年代让香港“腾飞”?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国门洞开,饱受劳工、土地不足困扰的香港工业家忽然发现了一个庞大的新天地已经显身于珠江三角洲,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此便开启了香港经济与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合作。香港多种新兴工业迅速崛起,传统行业的经营手法被更新,快速转向了高质素、高增值的品种,于是制衣、玩具、电子、钟表、珠宝等等由规模较小的行业魔幻般地变成了主流,从而推动了香港产品整体迈向了国际市场。
今天,稍微了解一些香港事情的内地人都知道,香港作为亚洲最活跃的自由经济和服务性经济地区,她的头上至少有三顶桂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除此以外肩头还飘动着许多条鲜艳的彩带:“会展中心”“旅游中心”“人才中心”。这些“桂冠”和“彩带”不是自我标榜,而是有着国际上认可的一系列强硬纪录,其中“金融”与“贸易”,香港在亚洲不仅稳坐“老大”的席位;在世界“集资市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最佳营商城市”等评选中也已经成为“老二”;而“运输”方面,香港凭借维多利亚港天然深水港的优势以及香港人长年不懈的努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之一……
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曾经邀请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来给学生搞过一次讲座,我到现场报道。连战先生讲到他的老师很多年前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赞美香港,很俏皮,也捎带了一点外围人对香港酸溜溜的妒嫉:“香港不就是海边的一块石头吗?可几十年、人家几百万人竟把自己经营得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