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 鲁迅之所以不朽 剑箫 |
鲁迅先生下世迄今已有70多年。在这个不算短的时间里,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也不仅仅因为我们不想成为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的一员(郁达夫尝言: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是因为我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 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 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有友人撰成挽联一副:“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其三,建国之初,陈毅元帅有一联挽鲁迅曰:“要打叭儿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从以上三联,我们大致可以知道鲁迅为什么不朽;而知道了鲁迅为什么不朽,也就知道所谓鲁迅身上十分有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了。 在鲁迅生前身后,就学问而言,王国维可谓一时无两;就著述而言,梁任公堪称著作等身;就社会活动而言,胡适折冲樽俎,自是一把好手;至于血沃中原、赴汤蹈火的仁人志士,更是不在少数,然而,最终成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语),文化影响力历近百年而不衰者,唯有鲁迅。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独立准确的思辨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老练深邃,成为这一代人的翘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给予了百万后学以最直接最实在最有价值的训练。就像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头脑体操”,那些受惠于鲁迅的人们,对于人类发展前途的认识既充满信心又不盲目乐观,因为鲁迅从来就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这就是鲁迅留给我们的最有用的东西,也是鲁迅之所以不朽的理由。 ◆ 剑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