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 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 万象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 培训资讯
 第B23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5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 移民沙龙
 第B27版:求职· 移民指南
 第B28版:求职· 留学动态
 第B29版:求职· 移民动态
 第B30版:求职· 留学扫瞄
 第B31版:求职· 留学参谋
 第B3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33版:求职周刊
 第B34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B35版:求职·广告
 第B36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37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38版:求职·留学培训
 第B3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40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3版: 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眼|烟|云|
回眸鲁迅原葬地

孔海珠


  今年6月6日,鲁迅先生原葬地纪念标志揭幕仪式在宋庆龄陵园举行。我在写《痛别鲁迅》时,曾在图片上见过这个下葬的地方,并没有去实地考察。据说那里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墓园的大门,有阶梯的礼堂,不宽也不窄的水泥主干道……都已经不复存在,无从寻找那年点点的痕迹。从鲁迅葬仪至今,毕竟有71个年头了,71年的时代风云,从墓区也能了解其时代的变化,窥察其人间的冷暖。

  逶迤不断的送葬队伍

  鲁迅出殡那天,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大约有十多里路,步行送葬需约2个多小时,队伍中有年老的,也有年幼的小学生加入,所以,队伍到达公墓时,天已经快要黑了。公墓门前已有无数青年人挤站着迎候,大门上也已有一个“艺社”挂上了一幅“丧我导师”的横额。

  1936年10月22日,约下午4时50分,送葬的队伍潮水般地涌入万国公墓的甬道,群众挤得透不出气,嘶哑的喉咙都沉默了下来。葬仪是在纪念堂前露天举行的。灵柩安置在广道上,主席团治丧委员等站在堂前的石阶上,后面正中央高高地挂着司徒乔所作的大遗像,两旁插满着挽联。群众的队伍则分开两边站在堂前的大道上。电影公司的“开麦拉”和摄影记者们不停地在工作。几分钟后主席宣布开会,群众立刻寂静无声,每个人的眼睛朝着礼堂的阶石。按着预先商量好的程序开始了葬仪。

  鲁迅先生安葬的万国公墓,位于上海的西郊,是当时上海最有名的、也是规模较大的公墓。在选择鲁迅的安葬之地时,宋庆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万国公墓的最后告别

  奏哀乐后,首先由治丧委员会主席蔡元培致辞。他庄严地号召大家:

  “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

  这时,群众队伍里爆发“鲁迅先生精神不死”的喊声,情绪激越起来。晚风把声音吹得飘向天空,大家踮起脚,竖起耳朵,伸长脖子,只想捕捉一些断残的句子。被挤在圈外的人,攀在两边的石碑上。只有一些巡警退在人们背后,抱着膀子听着。

  接着由沈钧儒代表救国会报告先生事略,他说:

  “今天的葬礼是纯粹民众的葬仪。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应该有一个国葬,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应该这样,而今天在这许多人里面,就没有一个代表政府的人。中国的政府到哪里去了?

  “但是我们的民族造就了鲁迅,我们的人民积聚在鲁迅的旗帜下,和伟大的鲁迅心心相印。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号召和组织,却有一种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热爱祖国,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永无休止地奋斗。”

  在热烈的要求掌声中,宋庆龄和群众见面。宋庆龄很少在公众面前讲话,那天她词略而简,用带有浦东口音上海话急急地说:

  “鲁迅先生虽死,其精神实仍不死,吾人纪念鲁迅先生,在集合真正革命之同志,以从事于反帝之运动,为被压迫民众而奋斗。”

  最后由胡愈之代表主席团读哀辞: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而永逝了。鲁迅先生不单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劳苦大众之友,青年的导师,中国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鲁迅先生一生所企图的,是人类社会自由解放,与世界和平,所教导我们的,是为和平自由而艰苦斗争。鲁迅先生的遗体,埋藏于黄土之中,鲁迅先生的遗教,却将永远埋藏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们的心底。”

  许广平也发表了她的哀辞。宋庆龄始终站在她的身旁,默默地用心安慰着她。

  之后,是向灵柩行最后的敬礼,并静默致哀。由王造时、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四人献旗,旗为白底黑字,上缀由沈钧儒手书的“民族魂”三字覆盖在棺木上。

  这时,暮色已经笼罩了大地,灵柩由扶柩人抬到墓地的东首墓穴。由礼堂把灵柩抬到墓穴大约有几十米远的一段路,也有一些群众跑出来拥挤着一起抬着灵柩。已经是傍晚了,一个大架上缚着两根宽带子,边上有活轮,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大家就把灵柩放在带子上面,当两边的活轮转动,使带子松动,灵柩就缓缓地沉落下去。落棺的过程中,墓穴周围并不相识的人们手拉手半蹲着成一个圈子,等到它完全停止在深处的水泥椁上不动时,再把水泥椁的墓盖盖上。当许广平把第一抔土撒上去的时候,顿时,万国公墓上空响起了无数人的痛哭声和断断续续的《安息歌》歌声。

  景仰和记忆

  自从鲁迅先生葬在这里的头20年里,许多青年人相约前来凭吊、献花。凡逝世纪念日,或纪念会议后,更不乏文化名人前来扫墓。笔者手边有几张历史照片:1937年春,许广平母子、王蕴如、周晔、周瑾、萧红、萧军、金人等在鲁迅墓前的合影。1946年5月,许广平陪同郭沫若、冯乃超、周信芳、田汉、于伶来此地扫墓。同年十月,鲁迅逝世十周年,周恩来在上海参加了纪念大会,第二天会同郭沫若、茅盾、冯雪峰、曹靖华、胡风、沈钧儒、许广平等,前去瞻仰鲁迅墓地。消息传开,群众自发赶往墓地,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前来扫墓的文化名人。在这样的场合,上面这些名人在群众的包围圈中发表了演说。

  其实,最初的墓地营建得过于简朴,只是在小小的土堆前竖立了一块梯形水泥墓碑,上面镶有瓷制鲁迅先生像,下部刻着横写的字体,幼稚而工整,这是小海婴的手笔。墓的左侧许广平亲手种植一株桧柏。冯雪峰曾经安慰许广平:将来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为周先生举行一次隆重的国葬。

  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上海为鲁迅建造新墓是其中之一。1956年7月19日开工营建,在万国公墓鲁迅墓的上方,搭起了一个工棚。孔罗荪、唐弢等在现场监察,起出的灵柩完好,20年前覆盖在灵柩上的“民族魂”的大旗,字迹依稀可辨。同年10月9日,鲁迅先生的新墓完工。上海市纪念鲁迅筹备委员会决定于10月14日举行鲁迅先生棺柩迁葬仪式。这是隆重的迁葬仪式,纪念鲁迅又达到了一个高潮。

  今天,回顾51年前的迁葬,如今已近90高龄的周海婴先生说:“抗战时期,碑上父亲的肖像面部遭到了毁损,为此,在抗战胜利之后,母亲许广平立即亲手绘制、设计新墓碑,并由家属自费完成修缮。第一块碑现在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第二块墓碑迁墓虹口后留在此处,却在1966年那场浩劫之中不知去向。”1956年迁墓时,墓旁许广平种植的桧柏,连同1946年周恩来在墓地的右侧种下的一株桧柏,以及四周的十多棵龙柏,一株木槿等,迁葬时一起迁到了虹口公园的新墓旁。这里,仅留下竖立的第二块碑石。幸好,原万国公墓的工作人员在1956年的迁葬后,特意在鲁迅的原墓地旁边种了一棵树为记号。周海婴指着身后的一棵茂盛的树说:“51年过去了,这株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今天才能找到此地,还我一个心愿——父亲的纪念墓碑又在原地建起来了。”

  ◆ 孔海珠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