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墓,初名薤露园,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上海西乡(今虹桥路、沪杭铁路西侧)购地20余亩(1.33万平方米)筹建,至民国3年(1914年)建成。民国6年,经润山之妻汪国贞在虹桥路南、张虹桥购地55.6亩(3.71万平方米),将园西移至此,更名为“薤露园万国公墓”。万国公墓,指不受国籍、种族、姓氏等限制,中西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民国23年,由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接办,改为公营,面积扩大到122.8亩(8.18万平方米)。
在此墓葬者有清朝、国民政府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还有辛亥革命以来的社会名人和进步人士,如宋庆龄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黎仲实,曾任孙中山、张学良和蒋介石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国民党上海招商局长赵铁桥等。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上海市区一些仍然存在的公墓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万国公墓也不例外,宋庆龄得知后,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公墓才得以保护。1973年,上海市民政局收回了包括宋氏墓地在内的30亩土地,恢复了万国公墓。1981年7月1日,万国公墓正式对外开放,除了专辟外国墓区之外,公墓还陆续迁葬、安葬了抗日将领谢晋元、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宋庆龄的亲密战友杨杏佛、“三毛之父”张乐平、京剧大师周信芳等名人。1984年,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命名万国公墓为宋庆龄陵园,并保留万国公墓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