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周刊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托社区撒网捉“老赖”
杨浦区法院与殷行街道建互动机制显威力
邵宁 胡海容


    本报讯 (记者 邵宁  通讯员 胡海容)6月26日上午,一名“失踪”多日的“老赖”被杨浦区法院的法官在家中逮个正着。能将这名被执行人顺利抓获,这要得益于法院与殷行街道建立的“执行工作互动机制”。

  被执行人玩“失踪”

  2003年11月15日,本市市民陈江(化名)向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外滩支行借款15万元,并办理了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但事后陈仅归还了部分借款,2007年4月6日,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陈江归还尚欠本金103401.60元并支付利息。

  法院找到陈江后,陈称一次性偿付有困难,希望分期还款。今年4月25日,陈江与银行在法院达成和解协议,约定在4月底之前先支付1万元,余款及利息按月归还2000元。可之后陈仅还了5000元。对于法官的电话询问,陈先是推托说在外地,后来索性不再接听法官的电话了。法官多次上门找寻,总是无法找到他。

  社区干部发现“老赖”

  今年5月28日,杨浦区法院和殷行街道签订《“执行工作互动机制”协议》。这是一项创新机制,根据协议,由法院向街道派出执行联络员,定期向社区通报涉其辖区内的执行案件情况。社区根据法院的需要提供被执行当事人的动态信息,派员见证法院的留置送达工作和强制执行活动,接受法院委托送达法律文书。针对一些去向不明的被执行人,社区还将帮助法院寻找被执行人的下落。而法院也将派出审判人员参加社区组织的法律咨询活动,帮助社区培训调解干部。

  6月7日,杨浦区法院将陈江等6名逃逸在外的被执行人名单通报给殷行街道,请街道及社区干部协助法院找寻被执行人。

  社区干部协助执行

  6月26日8时30分,执行法官接到社区干部的电话,反映陈江在家中。法官当即驱车来到陈家,将正在指挥民工整修房屋的陈江堵在家中,并宣布因他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法院决定对他处以司法拘留15日。

  据了解,在法院受理的强制执行案件中,由于执行法官人员少,工作量大,致使法官不可能对每个被执行人的行踪了如指掌。有时,逃逸在外的被执行人虽回到家中,但法官无法及时获取信息,致使错过了执行良机;还有些被执行人在法官面前“装穷”,等法官一走,便又开始高消费。现在,有了社区干部的“加盟”,“老赖”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今后,杨浦区法院还将在辖区内其他街道推广这一做法,更好地依托社区基层网络组织,提高执行效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