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杀毒手段失效, 受害消费者已逾万 网上支付隐患不容回避 康梁 |
中华工商时报 22次消费及转账记录、借记卡和白金卡均未幸免、先后两次报案,2006年12月,朱女士银行账户上的近11万元在几天之内化为乌有,几经投诉之后,最终换得的仅仅是银行出具的一纸“网上银行不存在系统安全问题”的回复。 然而,还有比朱女士更窝火的遭遇。2006年8月,一位支付宝用户的密码被盗,她的信用卡在一夜之间被人在网上连刷了4次,损失数千元。这位用户很快便拨打了银行热线,冻结了信用卡。信用卡中心在查卡后,告知钱还在支付宝中,未被取走。但几天之后,她还是眼睁睁地看着资金被人通过支付宝提了现…… 实际上,这绝非个案。2006年,单是上海市公安机关接到的关于银行卡的犯罪报案就达925起,涉及金额1365万元。而在北京、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同类受害者数量达到上万人。 在网上支付带给人们以便利,并逐渐“飞进寻常百姓家”的同时,它的种种隐患同样暴露得十分彻底。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纷纷扰扰的安全之困,一边却是网上支付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调查,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16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倍多,而支撑如此巨大交易额的主要是4000万网银用户。当然,这4000万网银用户实际自己的内心也在折腾,受到层出不穷的“网银被盗”案的影响,61%的网民不敢用网上银行,而在2005年,这一数字为50%。 绝大多数网银和虚拟财产盗窃案的幕后黑手,是一只只躺在用户电脑里的木马——在Windows下,你的键盘输入任何字母数字,都可能被木马记录下来。据江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8月到2006年10月期间,全国感染各类网银木马及其变种的用户数量增长了600倍之多,而通过木马窃取QQ密码、网游账户、电子支付口令、电子邮件账号等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与普通病毒一样,目前网民对付木马的主要途径是安装各类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对此,安全专家表示担忧,认为“一刀切”的方法不可取。“国内网络安全领域需要洗洗脑了,在这个木马当道、以利益为终极诉求的后病毒时代,以往的思路必须改革。”安全专家认为,这一领域需要更专注、专业的木马查杀工具。 (康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