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周刊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是自己的水不喝,不是自己的饭不吃。”廉署打击的是一切“利用不正当手法谋取的个人私利”
香港公职人员廉政众生相

王尧


    常看香港电影的人都熟悉警察抓人时的一句话:“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将成为呈堂证供。”这种“勿谓言之不预也”的告知在香港比比皆是,似乎时时刻刻都在为上法庭做准备。

  “不许XXXX”的告示后面,一定有一句“违者将被检控”;大学新生一入学,先人手一份关于抄袭的小册子,再组织学习抄袭的严重后果;学生交作业或论文前,必须先签字画押,确认已知抄袭将被重罚,以避免日后以身试法者以“不了解”为由跟学校打官司。

  根据基本法,司法独立在香港得到保障,法院判案不受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公共或私人机关干预,审判公开。每个工作日下午6时以后,司法机构网站会发布次日各级各类法院将审理案件的通告,任何人都可以前去旁听自己感兴趣的案子,条件只有一个,如有迟到早退,必须向法官一鞠躬。

  香港律师费用之高世人皆知,但穷人也不必担心打不起官司。像这样严重的刑事案件,自有法律援助署、律师公会、大律师公会为其提供代理律师。被告的律师虽然是“公派免费”,仍十分卖力地为自己的当事人洗脱罪名。

  人们很难想象,就在几十年前,贪污还是香港警队的痼疾。改变这一切的是1974年问世的廉政公署。曾经听过廉署的“普法”讲座,印象最深的是一起涉案金额只有2港元的“恭喜发财案”。话说廉署刚成立时,接到一起举报,过年了,一名邮差送信时说了一句恭喜发财,菲佣给了他2港元的红包。女主人听闻立即将邮差举报。邮差被送上法庭,控辩双方为是否属于索贿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控方律师问证人菲佣,如果他不是邮差,你还会给红包吗?菲佣想了想,答案是否定的。法官据此判定邮差属于贪污,罪名成立。

  有“恭喜发财”的前车之鉴,香港的公职人员小心得像奥运会上的运动员,不是自己的水不喝,不是自己的饭不吃。回归十周年前夕,我参加内地记者团重返香港采访,每天中午记者回酒店吃饭休息,无论怎么盛情相邀,陪同的特区政府新闻处职员都坚辞不就。自己找地方吃完饭,那位秀外慧中的女士就静静地坐在酒店大堂等候。

  公务人员如此,商业机构职员也不例外,因为廉署打击的是一切“利用不正当的手法谋取的个人私利”,包括公营和私营机构。记者团到迪斯尼乐园采访,烈日下记者和陪同的迪斯尼员工都热得汗流浃背。内地记者纷纷买水喝,自然给说得唇焦舌敝的导游也买一份。没想到这些刚工作的年轻人警惕性也像刘翔一样高,坚决不给廉署以可乘之机。

  法律就像游戏规则,在一个游戏规则被严格执行的社会里,政府做什么呢?曾有内地记者就香港交通问题采访过相关政府部门,问及如何管理公交公司,对方一头雾水:“他们都是注册公司,自有公司法和董事会管,我们管他们做什么?”

  不管并非没事做,政府做的是真正公仆工作——提供服务,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填海之类的。现在迪斯尼公园所在地,就是港府填海造的地。

  什么是香港精神?现任特首曾荫权曾经总结为勤奋拼搏、敬业乐业、灵活应变、自强不息。

  这里英雄不问出处。除了上海来的所谓名门望族,富可敌一小国的李嘉诚、霍英东发家不过几十年;40多年前,特首曾荫权是推销员,律政司长黄仁龙是小贩之子,周润发是南丫岛土著,刘德华小时候最大的理想是能在跑马地买楼。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敬业乐业是逼出来的,在这个港人自嘲“鸟不生蛋”的石头岛上,不这样又如何呢?一不小心,成了精神,成了习惯。

  在港大学习的时候,和一位打扫卫生的阿姨慢慢熟识,得知她老公有一份收入不错的生意后,讶异她还要每天倒三次车来做这样一份工。她却说,因为没读多少书,移民来港后做不了别的。儿子已经到英国读书,多一个人工作总是好的,积谷防饥。

  平时阿姨做清洁时总是一身短打,一次在宿舍外遇到她下班,简直认不出来了:米色风衣配古琦包包,包包是真货!

  和内地一样,医生在香港是“香饽饽”。有人在批评某些内地医务人员的恶劣作风时,常引龙应台笔下在香港看牙的经历作对比。其实,龙应台写的就是香港大学的牙科诊所,我也曾在那里享受过“上帝”级的服务并受宠若惊。医生和护士每做一个动作前,必先告知你可能的感受并根据你的反应即时调整,那贴心的话语,那温柔的动作,简直让人心醉神迷。

  要命的是,不知是否心理作用,总觉得不论公立私立,香港医务人员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圣洁微笑。而内地,公家医院收钱比香港还多,爱笑的医生却比医术高的医生还稀缺。

  不可否认,香港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仍然看好香港人,看好香港精神。特首曾荫权回归前夕深情寄语港人:“香港在地图上只是细小得毫不显眼的城市,但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城市。我相信未来十年,香港可以做得更好,因为香港始终有你。”   东方瞭望周刊 (王尧)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