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员意外受伤谈脊髓损伤术后康复 吴毅 |
|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来自浙江队15岁的体操运动员王燕在高低杠预赛中意外受伤,造成第二、三颈椎骨折脱位,严重影响她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脊髓损伤。她的伤势牵动着社会各界无数人的心。据悉,她已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将要进入术后康复治疗阶段。 脊髓损伤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及功能的损害,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据统计,我国脊髓损伤的病因依次为高空坠落、车祸和重物砸伤等,而运动创伤所致的脊髓损伤也屡见不鲜。 对脊髓损伤的急性期治疗往往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目的是去除脊髓及神经根的致压物,使用内固定和植骨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但手术无法解决患者全部功能障碍问题,如术后患者仍可存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无法正常活动、感觉异常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康复治疗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症状,恢复患者的部分功能,成为脊髓损伤术后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现代康复治疗的观点是,脊髓损伤后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脊髓损伤术后康复 1.关节活动及肌力训练:在脊髓损伤病情稳定后,可立即开始全身各关节轻柔、缓慢而有节奏的被动活动,每天1~2次,以避免关节挛缩。同时,对健存肌肉进行力量训练以代偿或完成瘫痪肌肉的功能,为将来实现身体的移动及基本的生活自理作准备。 2.循序渐进地进行站立训练: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患者可尽早利用起立床进行站立训练。训练时,站立床倾斜的角度逐日增加,以无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症状的出现为度,既帮助患者适应直立体位,又可预防骨质疏松,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等。 3.大小便功能训练:当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小便困难时,可为其制定饮水及排尿时间表,并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小便功能习惯。当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便秘时,在增加纤维食物摄入的同时,可采用适当的润滑剂和缓泻剂,并建议患者养成在早饭后排便的习惯。 4.轮椅训练:在患者完成坐位平衡后,可选择适合的轮椅。良好的上肢力量及耐力是操纵轮椅的前提。注意每坐30分钟,必须用上肢撑起躯干,或侧倾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轻压力一次,以免坐骨结节发生压疮。 5.呼吸训练: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积极的呼吸训练可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其训练主要是通过长呼气和深吸气,逐渐增加换气量。在患者呼气时,可将手放在胸骨下或上腹部,呼气末突然松手,以帮助患者完成有效的呼气。 6.心理治疗与家庭支持:几乎所有的脊髓损伤患者都可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烦躁、易发脾气等。因此康复治疗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工作,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医院康复治疗和后期的社区、家庭康复治疗,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脊髓损伤患者在术后及早接受有计划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预防各种并发症,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吴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