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民晚报·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线路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芦潮港成立上海首家渔业合作社
渔民联合经营抗风险

朱全弟 胡晓晶


  世纪塘边,有上海首家海洋渔业捕捞专业互助合作组织——上海万舟渔业合作社。社长吴文初是当地有名的船老大,有20多年海上捕捞经验,曾因善捕白虾而“发”了一把。

  “出海打鱼,一怕出意外,二怕鱼卖不掉。”吴老大说,“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提高渔民的抗风险能力。”2005年,在农委和渔政部门支持下,吴文初筹建渔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互惠互利原则,吸收了40户渔民成为社员。

  此后,渔民的生产、销售对外一律以合作社名义开展,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培育出海产品的品牌。为提高海上作业的安全系数,今年,合作社配备了无线电台,由专人负责收集气象信息,每天准时向海上作业的渔民发布天气预报,并要求社员出海必须穿救生衣,确保安全生产。今年以来,合作社已成功排除十多起海上作业渔船的突发事故。

  前些时候,在区农委支持下,吴老大还建了一间100余立方米的冷库,使合作社渔民捕捞的海鲜及时入库保鲜,还有效避免了捕捞旺季鱼多价贱——渔民一时卖不掉的海鲜送进冷库,由合作社帮助统一销售,抗市场风险。

  特约通讯员 郭根明 潘永军

  本报记者 朱全弟 胡晓晶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