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芦潮港人与大海抗衡不断 五条海塘守护一方平安 胡晓晶 朱全弟 |
在芦潮港海边,有一条“世纪塘”。塘外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塘内芦苇摇曳,绿草茂密。人在高高的塘上行,海风拂面,鸟鸣声声,犹如置身世外桃源。 世纪塘建成于新世纪,2000年,南起芦潮港、北至书院镇的世纪塘竣工,塘高7.5米,面宽5米。如今,柏油塘面平坦如镜,钢筋混凝土大堤能防200年一遇潮汛。 芦潮港人不会忘记半个世纪前的“人民塘”。1949年7月24日,当时的海塘——李公塘决口,海水一涌而入,致使芦潮港地区200多公顷良田被淹。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决定修建新海塘抵御潮汛。芦潮港人民积极响应,出工出钱,千军万马奔赴海边,挖河筑塘。1950年,新塘筑成,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命名为“人民塘”。 随着塘外泥沙不断沉积,上世纪70年代,新筑的海塘已不符合防汛要求。自1974年起,芦潮港人先后筑了胜利塘、七九塘、八五塘。今年60出头的果园村村民老王还记得筑七九塘时的情景:“当时的塘又叫草头塘,因为没啥可吃,长在海边的草头便做了大家的主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芦潮港人再也不用吃着草头筑塘。条条海塘守护着一方平安,也围出了30多平方公里的良田,更见证了勤劳勇敢的芦潮港人与大海抗衡的历史。 通讯员 潘永军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朱全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