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民晚报·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线路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摹鸟短笛声起 鸟儿循声而至

朱全弟


  在芦潮港地区,摹鸟短笛是民间文化的一绝。

  摹鸟短笛原为芦潮港沿海农民诱鸟捕鸟的一种工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国初期,这里的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其中,一部分人就以捕捉野生鸟为生。他们发明了许多诱鸟捕鸟的手段,摹鸟短笛便是一门诱鸟的绝技。

  家住外中村3组的朱德龙是摹鸟短笛的传人。老朱的短笛用小竹管制成,长不过2寸许,制成后用盐卤浸泡数周。虽然好几年了,但这支短笛仍乌黑发亮,坚而不裂。

  就是这样一支短笛,在老朱嘴里能吹出美妙无比的鸟叫声。只见老朱轻吸一口气,吹出的声音时而婉转飘渺,时而高亢清亮,时而清脆悦耳,与鸟叫声极为相似。老朱说,他能模仿20种左右的鸟叫,鸟儿常常会以为同类相召,循声而至。据说老艺人黄富根更是了得,他吹奏的短笛声,甚至可以招引数十米高空的飞鸟回头着陆。

  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明令禁止捕捉野生候鸟,沿海农民也不需要捕鸟谋生,因此,摹鸟短笛这门技艺只在演出舞台上亮相。为让这门绝技传承下来,南汇区已将其成功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讯员 潘永军   本报记者 朱全弟

  评论  07070310602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