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奥运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股市分析
 第A22版:专题报道
 第A23版:上海地产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周刊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求职
 第B2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4版:求职·广告
  
2007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分每秒的代价

朱黔生


  《新闻透视》讲求深度报道,入木三分。但要入木三分,却步履艰难。我们记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采用一些特殊的采访方式,比如——暗访。观众可能有所不知,为了屏幕上短短几秒几分的画面,记者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现在流行说关键词,我也赶趟说几个关键字。

  难。暗访难,如走蜀道。首先是拍摄设备的保障,不能出错。暗访顾名思义只能偷着拍。所依靠的一些特殊拍摄设备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操作,不然很可能拍回一盘无用的素材。记得有一次同事将拍摄包拿反了,结果拍的都是身后的画面,失败了。技术难关还不算难,进入暗访现场要应对的各种突发事件,随时对记者都是考验:怎样取得对方的信任?如何让他自然地说出坑蒙拐骗的来龙去脉?甚至对于一些地下行业,怎样混入对方严密的人际圈,这都是暗访面临的问题。拍廉价病死猪肉的片子,一开始只是一条市场线索。记者伪装成要批发病死猪肉的客户,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摸清了病死猪肉的来源,流入上海的渠道,加工、冷藏、批发的地点和流通市场,前后无异于侦破一个案件,但记者毕竟不是公安,其间的难度,可想而知。

  险。暗访险,如履薄冰。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记者只能深入第一现场。这些现场往往隐蔽而戒备森严。你要断人家财路,对方就和你玩命。去外省的劣质水泥厂暗访,水泥厂藏在深山之上,我伪装成批发水泥的客户,但最终被对方识破,于是有了一段生死时速般的追逐。傍晚时分,盘旋而孤独的山路上,我的车风一般逃离,后面四五辆车疯了般追赶,最终对方车快,被拦下。我把带子藏在车座底下,下车同对方搏斗,却寡不敌众,背脊被猛拍了一砖,押回厂里关了禁闭。幸亏通过关系得到了营救,不然生死难测。暗访地下鸡鸭血加工,那些昧了良心的加工者就在我面前磨刀霍霍宰鸡屠鸭,万一对方知道我是个记者,可能刀的朝向就会偏转。

  深。暗访深,如潜龙出渊。正因为难、正因为险,记者掌握的素材才有深度有说服力,报道才能蛇打七寸,让人触目惊心,让被曝光者胆寒。采访高速公路巨额通行费被私人吞噬,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不仅抓住了一些黄牛通过出借通行证赚取差价的现行,还深入挖掘了收费站内外勾结,侵吞国家利益的深层次问题。蛀虫被绳之以法,社会正气得申张。

  巧。暗访中除了记者个人的能力,有些时候还需要碰碰运气。记得2002年拍摄泔脚油,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暗访。为了拍摄隐蔽在郊区的一个地下加工点,我租借了对面一个及其简陋的浴室的休息室,日夜蹲点守候。几天的摸索,终于掌握了对方的活动规律:半夜送货。但货并不是每天都发,巧的是在一个能见度相对较好的夜晚,对方大量出货,我也很清楚很完整地记录了这一过程。但其实为了这样的巧合,我苦苦守候了一星期的时间。所以这种巧合的出现,其实也是必然。

  当然,后来暗访用得多了,观众就不觉得新鲜了,那些“防记者”的人也绷紧了神经,甚至有几次我们的暗访设备被当场识破,险象环生。还有坊间从法律层面提出了对记者暗访合法性的种种质疑,给我们的正常工作造成了些影响。但无论如何,只要有阴暗面,只要有违法违规的勾当,记者的暗访就不会停止,因为揭黑、曝光,这都是在铲除社会毒瘤,保护和谐有序。

  明日请看《在〈透视〉中成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