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 专版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地产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专题
 第B18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时糊涂怎么“弥补”
——一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簿公堂的思考
朱立毅


  一次考试舞弊的经历、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一段不光彩的回忆给刚刚迈入社会的她带来了莫大打击。

  大学毕业生潘某在一次求职招考中取得了笔试第一名的成绩,但用人单位因她曾在校考试舞弊,受留校察看处分,将其拒之门外。于是,她向法院提起诉讼。

  考试作弊    

  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潘某曾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6年3月18日,潘某在一门选修课的考试中作弊,受到了学校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

  6月20日,潘某取得了西华师大的毕业证书,回到了老家浙江温岭。

  2006年12月,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一份招考通告引起潘某注意。这份通告说,温岭市人劳局将从2006年应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公布了招考对象、招考条件等相关事宜。潘某2007年1月9日报名,不久又参加了招考的笔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考核范围。

  2007年4月,潘某突然接到温岭市人劳局口头通知:因她在2006年3月在学校考试舞弊,曾受到留校察看一年处分,且未解除,不符合《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核实施细则》中考核的规定,决定不予录用。

  尝到苦果    

  十年寒窗苦读因一次考试舞弊和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失去一次就业机会,潘某不愿就此认命。几天后,她告上法庭,要求撤销温岭市人劳局作出的不予录用的行政决定。

  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日前开庭审理这起特殊案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庭审,法院宣布待合议庭合议后择日作出判决。虽然原、被告在庭上互不相让,但双方的辩论焦点集中在就业权利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解除留校察看处分的时间是在招考报名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但他们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个最为敏感的词:考试舞弊。

  给个机会?    

  考试舞弊是困扰大学教育的问题,许多高校对这种行为采取“严打”措施,制定各种防范和惩戒措施。

  “高校考试舞弊行为并非简单的个人道德问题,它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教育专家指出,高校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加上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无心钻研学业,在校外实践等活动中投入大量精力,舞弊成了他们考试过关的捷径。

  “考试舞弊为人不齿,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但它毕竟不是十恶不赦的行为,不应该一棍子将一时糊涂者打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有学者指出,“给一个机会,也许比给一个教训的效果要好。”  

  新华社记者 朱立毅

  (据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