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 专版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地产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专题
 第B18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胶拍案惊奇系列之初刻拍案惊奇 第廿一回
民族瑰宝 注意保密

宣廷


  ◆ 宣廷

  直到现在,阿胶的生产工艺以及复方阿胶浆的配方,依然处于保密状态。那些试图破解者,其实不必多耗心神,因为阿胶生产工艺的大致路线早已不是秘密,秘密的是其中关键细节。所以我等局外人也只好不求——也根本无法求——甚解,观其大略而已。

  中药的生产工艺,用传统术语说,叫修治。阿胶的修治,端的是程序复杂。大致说来,关键程序有十几道之多,曲曲折折,方能见功。

  哪十几道程序?依次为泡皮、刮毛、焯皮、化皮、靠汁打沫、过虑、沉淀、出胶、切胶、晾胶、翻胶、擦胶,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满盘皆废。

  关于泡皮、刮毛、焯皮,清代康熙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金埴《巾箱说》中记载道:“制阿胶之法:至冬取皮浸河一月,刮一毛涤垢,务极洁净。”然后运回作坊切割、烹煮。

  请想象一下,那是何等的热闹景象。千百年来,每当冬季来临,东阿人便在冰冷的河水中浸皮、洗皮、刮毛、涤垢,然后运回作坊切割、烹煮。城中各处,炉火熊熊,青烟袅袅,胶工们或添柴,或铲锅,或续水,胶汁在锅中沸腾翻滚,渐至粘稠,浓郁的胶香弥漫于大街小巷。

  对这一景观,明人刘述金记述道:“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凡四昼夜,胶乃成”。

  不过上述记载,失之于简约,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用当地的专业术语说,其中还有大量讲究,就不是局外人所能领悟了。

  比如说提沫,又称打沫,专指阿胶制备中除去杂质的过程。当胶液达到适当浓度时,便兑入适量凉水,稀释后用武火至沸,再用文火限缓加热,这样胶液内的杂质便浮上水面。当杂质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用打沫瓢或打沫刀将其取出。此操作称为“打沫一个”,一般l小时左右打沫一个。

  提沫之后是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慢速流下,可根据胶液的流速判断其含水量。

  挂珠之后是挂旗,又称挂铲。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用胶铲铲起,胶液粘附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

  挂旗之后是发泡。胶液浓缩至一定浓度,辅料加完后,用文火加热一段时间,胶液表面将鼓起馒头状较大气泡。

  发泡之后是吊猴。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用胶铲挑起。胶液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

  吊猴之后是胶凝。胶液熬成后,趁热倾入凝胶盘内自然冷凝,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此过程称为胶凝。

  胶凝之后是开片、闷胶。将凝胶切成一定规格的小片的过程称为开片。手工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刀痕。开片后的小胶块阴晾数日后,整齐地装入本箱内密闭闷之。此过程称为闷胶,又叫伏胶、瓦箱等。其目的是使胶片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以缩小胶片内外的水分差,并可起到整形作用。

  其间流程层层流转,就像一篇好文章,讲究的是起转承合。但是请注意,阿胶制作工艺被当作国家级保密秘方。就此打住,注意保密,不可外传。

  故事结尾,我们重温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那句名言:“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寻览民族瑰宝,知其源头出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