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无人 赵丽宏 |
|
赵丽宏 唐代文人善于以诗表现大自然的美妙,寥寥数行,便描绘出一幅意境幽远的山水风景画。汉字渲染色彩和构筑画面的能力,在唐诗中表现得登峰造极。写山水的唐诗佳作不胜枚举,有几首写的是乡间的普通风景,但在我的印象中却特别深刻,童年时诵读,至今心向往之。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唐诗中写景的名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很寻常的自然景象:溪涧边的小草,树荫里的鸟鸣,傍晚雨中,春潮涌动,河边渡口没有梢公,没有渡客,只有一条渡船被流水推动,悠然横陈在河面。这样幽静恬淡的景色,听不见喧闹市声,看不到嘈杂人迹,只有自然和天籁不露形迹地飘飞流淌,让读者随之神思漾动。初读这诗,说不清它表现的是什么意境,但却被吸引,被感动。尤其是生活在热闹都市中的人,会被这些诗句带到清幽的大自然中,简洁朴素的文字,却让人感受到一份野趣,一份超然物外的情怀。 韦应物是中唐诗人,写这首诗时,在做滁州刺史,是当地的高官。写这样的诗,是游览途中触景生情,偶然之得,似乎是表达一种悠闲的心情。但仔细品味,又不是那么简单。“独怜幽草”,被很多人解读为诗人安贫守节,不攀高媚权的胸襟,而“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人读出作者的无奈,自己虽居高位,却无力改变世道的不公。这些解读,大概不能都算牵强附会,尤其是在了解诗人的经历和他所面临的世道之后。写景寄情,很正常。但对现代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解读还是有点勉强。其实,就是在古代,也有人不同意过度解读这首诗,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一首山水诗,写得自然优美,能让人共鸣,引人入胜,就是上品佳作。“野渡无人舟自横”成为千古名句,不是因为句中蕴涵多少题外之意,而是因它巧妙地描绘出一种超然安宁的自然状态。我想,今人读这首诗,还是把它当成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来欣赏更贴切。 晚唐诗人崔道融有七绝《溪居即事》,虽流传不广,却也值得一读: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也是用简朴的文字和平常的语言,描画出优美恬静的水乡风景。和韦应物《滁州西涧》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写水,写风,写船,韦应物写景不见人,而这首诗中却有人物出现,那个在春风里奔向柴门迎客的小童,是静谧山水画中灵活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