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 专版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地产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专题
 第B18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行

沈人伟


  前不久,笔者来到故乡甪直,沿西汇上塘街到镇上景点——沈宅。笔者生于上海,不久就被送到甪直,和祖父母一起,在沈宅住了大约有一年时间呢。现在开放供游人参观的沈宅就是笔者当年住过的地方。其实,这里是笔者曾祖父沈福源(沈宽夫的第五个儿子)的故居。沈宅原占地面积为3500余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区的1000平方米范围,而位于东面的2500平方米沈宅,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已损毁或被拆除。

  沈福源是清末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河南开封府兰仪县(今兰考县)知县。那时,家中有一张曾祖父的照片。但见他顶戴花翎,身穿长袍补服,骑在一匹高大的枣红马上,真是赫赫威仪。

  想当初,沈宅内还真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呢。叶圣陶先生在他的《“甪直闲吟图”题记》文章中提到:“余到甪直任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盖应同学兄吴宾若王伯祥之招”。文中还特别提到:“宾若之表兄沈伯安(沈柏寒)亦镇上士绅,于其老屋中筑小书斋,布置自出新裁,窗明几净,书画盆栽皆有雅趣。我三人得暇辄往访,到则无所不谈,而伯安尤好谈美……”1977年,叶老重访甪直时,还念念不忘要去看看沈宅以及宅内的小书斋。

  而沈宽夫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捐资重建甫里书院,他的长孙沈柏寒早年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系,回国后于1906年在小镇上兴办新学,并邀请苏州草桥中学毕业的吴宾若、王伯祥、叶圣陶等来校执教。沈宅三代办学已传为佳话。

  沈宅内还保留有两口古井。一口在乐善堂前的天井里,井上有武康石井圈,据传为宋井。因为宋代工业不发达,没有好的钢材和炸药,所以采用石质较疏松的武康石做井圈。另一口井在楼厅前的阶石东角,传为明井,内有石灰石井圈。这口明井的井口上盖有一块石板,正好和楼厅的台阶齐高,外人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井。笔者这次特意观看了这两口古井,古井仍完好无损,只是水质已被污染。这两口古井的存在,丰富了沈宅的文化内涵,更增添了老宅的生活气息和观赏价值。

  保圣寺也是笔者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它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以前来,总能看到古物馆外竖立的一块碑,上面刻有蔡元培先生撰写的《甪直保圣寺古物馆记》,该文记载了保圣寺塑壁罗汉抢救经过。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这块碑却不知去向。这块碑如能重新立于此,让参观者能了解当时抢救保圣寺塑壁罗汉经过,那就更好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