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通州的建设铁军曾在洋山深水港留下许多传奇,如今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正考虑在临港新城买房安家 “我打算成为一名新上海人” 潘永军 朱全弟 |
|
今天上午,本报上海边界行报道组驱车来到第16站临港新城,这个规划中最终将拥有80万人口的未来新城,道路宽敞整洁,气派不凡。随后,我们驶上东海大桥,进入洋山深水港,采访来自江苏通州的建设铁军“通州建总”。这是全国支持上海建设发展的一个代表。 一合作就是二十年 今年44岁的高级工程师黄学建,带领一批农民工辗转上海已经20年,进驻洋山岛也有5年了。市委宣传部派驻洋山深水港的挂职干部、刚刚写完《东方大港》的著名作家彭瑞高把这支队伍称作“高工带领的民工队”,他们在洋山深水港建设中留下了许多的传奇。 “通州建总”到上海就跟着上海港务工程公司做工程,双方合作了20年。20年里,这支几百号人的队伍走遍黄浦江两岸、长江沿线。在宝山一带码头、外高桥港区三四五期,这支由通州农民工组成的建设铁军都流下过汗水。 队伍准军事化管理 共产党员黄学建,瘦高个子,常年的日晒雨打,加上东海的海风砥砺,他黧黑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印痕。他爽朗,说话很有条理,但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农民本色,菩萨心肠。 这支队伍重用两种人,首先是党员,接着是军人。陈季根在海军当过兵,回乡后担任村支书。他到洋山后当管理员,根据黄学建提出的准军事化要求,把生活区管理得井井有条,你随便什么时候走进农民工宿舍,都可以看见:一律蓝色蚊帐,一律三尺草席;被子叠得四四方方,鞋子码得整整齐齐;地上无灰尘,屋角无蛛网……连茶杯脸盆,都放得一模一样。400多个农民工,一律穿“通州建总”蓝色工作服;早晚开灯熄灯,都有统一时间。 我们走进宿舍里面,仿佛来到军营。“通州建总”在岛上的党员有11个。每天晚上8时到9时,是“党员值班时段”。你要汇款,可以委托他们去大陆邮局;你有头疼脑热,可以去那里要非处方药;你家里有困难,可以向他们提出补助申请…… 建设者融入大上海 今年5月,“通州建总”又开始在临港新城建设辅助配套区工程作业区B区5#库和8#库:2.4万多平方米的拆装集装箱的钢结构仓库。他们甚至还揽下了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桩基及围护工程3标。这些上海建设的参与者,有的正在考虑成为新上海人。临港新城,无疑是宜居之地。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学建非常爽快地回答:有这个想法,在临港新城买房子,还有公司一些管理人员,已经在买南汇的房子了。 本报记者朱全弟 通讯员潘永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