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7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A3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e生活·数码
    
2007年7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驻足长堤遥看跨海大桥 波光粼粼静观白鹭散步

皇甫萍 胡晓晶 朱全弟

  ■ 南汇嘴观海公园“司南鱼城雕”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 滴水湖码头

  滴水湖畔品咖啡

  漫步湖畔,悠闲地走在花草丛中;驻足长堤,遥看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滴水湖是临港新城的第一风景。

  去临港新城时正好是上海的黄梅天,下着细雨,在滴水湖畔驻足片刻,胸中烦闷一扫而空。在港城中心区域的滴水湖很大,直径达2.5平方公里,在这样一个下着淅沥沥的雨、能见度较差的日子里很难一眼阅尽全貌。这个硕大的人工湖泊,据说当年光蓄水就蓄了两年。闲走湖畔,临港新城规划展示馆、深水港商务广场、海关商检大楼、南汇嘴主题公园一一映入眼帘。环绕滴水湖的,是一条约80米宽、长达8公里的景观绿化带,依次建有金色港湾、港城钟声、湖畔赏月、森林庆典、望湖观日、花境漫步等6大景区。

  滴水湖的景观建设体现着亲水主题。环湖大堤不高,上面条石压顶,下面是六角螺母形的块体护坡,很适宜游人亲水;岸边是宽50米的环湖草坪,绿油油很是养眼。遥望湖心三岛,绿树成荫,帆影片片。一旁还有游艇码头,停靠着两艘白蓝色相间的游艇,游客可上船游遍整个湖面。尽管滴水湖区域还很少有游人,但有家咖啡馆已早早开出,让到此的游客多了份惊喜。

  东海滩涂观野鸭

  对常年生活在城市的人,这么大片大片的滩涂显然是难得一见的。一片沼泽落在东海海岸线上,那是上海陆地的最东端。

  车子一路在东海滩涂边的长堤上开,一眼望去,这是名副其实的沼泽,波光粼粼。单只或成群的野鸭悠闲地从这片浅水滩踱向那块芦苇地,全然不在意芦苇丛深处鱼塘看守小屋里传出来的几声犬吠。野鸭是这片滩涂的主人,它们主食就是滩涂上的小鱼小蟹以及昆虫泽蛙。极目远眺,一只只白鹭或是安静地在水边站立休息,或是悠闲散步,像一群下凡的仙子找到了一片不被打扰的世外桃源,就安心在这里隐居了。

  据说这片滩涂上还有黄泥螺,有时候当地农民会手拎塑料水桶,趁落潮时来拾。黄泥螺如蚕豆般大小,以食淤泥中的有机营养物质为生。每当涨潮时,它们钻入淤泥下躲藏;退潮后,就会钻出来在淤泥上活动。有趣的是,它们爱晒太阳,每当落潮后的晴天,无数黄泥螺在淤泥之上享受“日光浴”。捕捉者正是利用它们的这一习性,在晴天沿着滩涂一路拾取,极为便当。

  凭海追忆司南鱼

  离滴水湖不远,左拐上一条堤岸,走到底就是南汇嘴观海公园。这个公园建在临港新城防汛大堤的堤顶平台上,三面临海,一面是东海滩涂。

  呼吸着难得一闻的滩涂湿气,参观这个颇具偶像剧外景地潜质的公园。这里,有指向阿姆斯特丹、纽约等国际大港方向、标示着彼此距离的碑阵,形似“鲸鱼”的“司南鱼城雕”,仿佛正欲一跃入海的它,是目前全国体积最大的公共艺术不锈钢网架景观雕塑。这个蓝天下东海旁的“司南鱼”,记载着填海吹泥造新城的惊心动魄,还诉说着这样一个故事:临港新城建设初期,曾有一条4米多长的幼鲸搁浅海滩,当数十位民工将它平安送回大海时,幼鲸在南汇嘴公园附近水面连续三次将头伸出海面,好像在感谢帮助它的恩人。

  本报记者 皇甫萍 胡晓晶 朱全弟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