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培养从小开始,帮助孩子将爱心付诸行动。香港中小学的慈善教育值得借鉴—— 学生档案里都有爱心记录本 马丹 |
在上海,不少学生谈到献爱心,就认为是给有困难的人捐钱。一些学校期望通过慈善义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心,往往收效甚微。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香港拔萃女书院刘靳丽娟校长近日来沪参加慈善交流活动,在交流发言时强调:爱心教育,不是靠一次义卖募捐、一次去老人院服务就能完成的,而是从小的、长期的、贯穿教育始终的。 说:从小灌输爱的理念 香港企业家钟情慈善事业众所周知,和他们相比,内地的一些富豪却逊色不少:2004年,进入《胡润慈善榜》的内地慈善家,仅有17位来自《胡润百富榜》,这一数字在去年才勉强上升到了54位。今年5月,福布斯更是宣布:从今年起取消中国慈善榜,原因是“慈善事业还未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共识,气候不成熟。”刘靳丽娟校长说,等人成年了,再教育他奉献爱心为时已晚,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在孩子心中播种爱心的种子。 拔萃女书院的校训就是“励志扬善”,而刘靳丽娟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在晨会上给全校学生做15分钟的演讲,内容围绕着爱心奉献和与人分享,有的时候是一些个人经历,有的时候则结合了民间故事。“通过不停地灌输,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得到的,应多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拔萃女书院高二学生高欣朗说,从小她的父母也会时时叮嘱她关心别人。爸爸带她去公园玩,看到有人跌倒,常会鼓励她上去搀扶。 做:每周参与社会服务 教孩子将爱心付诸行动,是香港中小学慈善教育最倡导的方式。刘靳丽娟说:“献爱心,不是口头说说,而应行动起来。”在拔萃女书院,从初一起,每个学生每周都必须参加社会服务。经过学校推荐,她们会去敬老院协助义工看护老人,或去照顾智障或失明人士,或给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补习。高欣朗说,她现在每周六都会去香港伤健协会,帮义工照顾智障儿童。她说:“做的事情其实挺简单,教小朋友手工、带他们去公园玩。但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乐趣,发现自己是非常幸福的。”除了社会服务,拔萃的学生还会不定期地参与香港的“卖旗”街头慈善募捐活动。 刘靳丽娟说,在香港,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爱心公会或童子军,定期地推荐去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服务。“社会服务,不是说今天有空就去去,没空就不去,应成为每个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小,帮助他人主动性不强。学校就应为他们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帮他们联络好社会服务中心。” 写:记录自己服务心得 在拔萃女书院,每位学生的档案里都有一份爱心记录本,上面记录的是她们中学7年中参加过的各类社会服务。刘靳丽娟说,学校不会特别开设慈善教育课程,但会将教育融入到活动和实践中。“每位学生从第一次起参加社会服务,就要学着记录,让她自己掌握自己在做什么。”写爱心记录本,不能简单地写“×月×日在×照顾老人”等,而是要具体地记录:在服务中心有没有受到义工培训、服务的体会、服务对象的反馈等。这本记录本,还会作为学生毕业时重要的考评依据。 本报记者 马丹 评论 070708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