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 文艺评论应保持精神品格 周铭 |
前天下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文艺评论和媒体文艺传播现状与对策研讨会在华师大举行,中国作协、上海作协的作家和评论家、来自北京、上海各大高校的教授以及一些主要媒体的负责人聚集一堂,踊跃发表真知灼见。这也是“文艺评论和媒体文化传播”研究生班的第一课。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网络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传统的文艺评论力量越来越微弱。评论家雷达说:“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压倒传统媒体,电子文化压倒精英文化,远离媒体、轻视媒体可能无人理睬。”华师大教授杨扬认为:“从传媒批评角度来说,传媒与学术界或者说与文学界对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现在学术能力比较强的评论家基本都在高校里,而传媒领域里则比较少。” 专家们认为,在传统文艺评论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借助于走红媒体的新的媒体评论形式正逐渐兴起,而且越来越繁荣,这是泛娱乐化趋势带来的产物。杨扬说:“我觉得现在过分强调了媒体的娱乐性,而媒体本身的文化品位是缺少的。”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现在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时代的精神,雷达说:“我认为对文学批评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大众时代保持自己的精神品格,保持自己的声音。”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王必胜认为,文艺评论一定要与媒体良好地整合,才能发挥效果:“我觉得上海媒体做得很好,如《新民晚报》的文艺评论,既及时也有独立性。” 本报记者 周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