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公众服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8版:新民晚报·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 广 告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广 告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专 题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斜风细雨忆萧军

周忠麟


  窗外,斜风裹着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这是江南特有的雨季。窗内,我的案头放着萧军《斜风飞细雨》的墨宝。再过几天,就是萧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睹物思人,当年在萧军家的一幕又展现在眼前。

  1986年,我到北京鸦儿胡同向萧军约稿,坐车来到后海畔,我由银锭桥沿北岸漫步西行,在绿树掩映之中,看见一座风格独特的二层小楼,那就是萧军的居所“海北楼”。由于事先已与萧军电话预约,所以刚叩响房门,萧军的爱人王德芬就把我引进了屋里。走进萧军的书房,见萧军正在案头写作,透过他身后硕大的窗户,后海的波涛轻轻地涌动,构成一幅恬淡的画面。萧军的身边堆满了文房四宝和一张张写有毛笔字的宣纸。环顾萧军的书房,墙上那把长长的马刀特别引人注目,屋里还放着京胡、古筝等,萧军的兴趣爱好还真广泛。

  约稿完毕以后,我请萧军给我写一幅字,萧军欣然应允。王德芬在3平方米大小的红木写字台上铺开一张1米见方的宣纸,然后帮萧军磨了几下墨,萧军挥毫泼墨,一挥而就,然后拿出印泥,小心翼翼地在宣纸末尾钤上一个大红的印章。俗话说“字如其人”,但见萧军的墨迹大气磅礴,字体奔放,有以碑意写行楷之势,呈醇厚与古拙之态,表现出萧军集飘逸、豪迈于一体的气度。书云:

  斜风飞细雨,秋燕掠孤舟,不辨江山处,云烟逐水流。   

  此六十年前咏吉林松花江故诗也   书应   周忠麟同志    八六.五.十五日      萧军

  1907年7月7日,萧军生于辽宁省义县。1925年,他在吉林卫队团骑兵营部书记处当见习上士,并开始学习古体诗,多以城市自然景色入诗。当时萧军有2个“铁哥”,副营长胡延祯是大哥、方未艾是老二,萧军是老三。由于萧军性格豪爽,故有“辽西醉侠”、“拼命三郎”等称号。萧军曾将这首诗念给方未艾听,方也念了他自己的新体诗,两人为新、旧体诗作了争论,方说萧有遗老遗少的味道,这使萧很生气,但也正因为如此,促使萧军走上了新文学的道路。

  萧军成为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后,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豪爽的个性,深受毛主席的赏识和鲁迅的器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萧军经历了一场场的“斜风”和“暴雨”,即使这样,也没能改变萧军要像“细雨”般润泽他人的赤诚之心,这正如他在自己墓碑上镌刻的诗作一样:“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抱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厚自一身轻。”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