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周刊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上海地产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国情车趣
 第B1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5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6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求职
 第B2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留学·培训
 第B24版:求职·教育培训
  
2007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猪宝宝”引发婴儿经济潮
金牌月嫂订单排到年底

梅璎迪


  在上海市普陀区,年近六旬的程元芳看着丈夫利索地替孩子换下尿片,卷成纸团一把塞进垃圾袋里,心情复杂地站在一旁没有搭手帮忙。这样一片纸尿布的市场价是4元,每天孩子都需要至少5片。从校办企业退休后,一个月900元出头的工资,三分之二花在“不能吃不能喝”的尿布上,让她没法不心痛。

  1946年至1964年间,美国约有8000万婴儿出生。经济学家保罗·罗皮尔泽说,这一时期的“婴儿潮时代”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和房屋、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

  如今,这些历史标记在上海已露端倪。相比前几次生育高峰,那些消费能力旺盛的父母,在2007年前后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当程元芳从炉子上热汗淋淋地端下一锅鸡汤,送到女儿的“月子房”时,半卧在床的女儿拒绝吃。她尖叫着告诉母亲,“这根本就不是人吃的东西,你的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为此程元芳不得不去找月嫂公司。传说中的“金猪年”的婴儿潮,让月嫂市场陡然火爆,手势老到的上海本地月嫂预订已经排到了年底,护理过50个月子以上的金牌月嫂更是重金难聘。月嫂以前的月收入是1000元钱,现在的行情基本都翻了3倍以上。

  7年前,一家经营医药器皿的小公司到工商局去注册,办理员一句“不如去办月嫂服务”的提点,让她们歪打正着,成为最早一批进入这个行当的企业。

  那时候,产妇坐月子期间,大多由父母服侍。全上海只有3家同类的公司。开业最初的几个月时间,福海几乎找不到需要请月嫂的产妇家庭,经营一度处于亏损境遇。同样缺乏客户源的还有上海快乐家庭公司。不久之后,这家公司树倒猢狲散,原本就职于这家公司的月嫂或改行或另投门户,月嫂市场一度前景惨淡。

  好在几年之后婴儿潮的第一浪凸显出来,带有中国独特色彩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到了生育年龄,在“首次生育,也是最后一次生育”的现实环境下,月嫂市场逐渐崭露商机。曾在快乐家庭任职的一些月嫂重又争先恐后地回到这个老本行,其中不少人各立山头,成就了今天遍布上海大大小小的月嫂公司。

  2007年前后,月嫂公司很快意识到供需的失衡,行情快速飙升。

  “每天100元,对月嫂来说已不算高工资。有的公司开出了月工资4000、5000、6000元的报价,真是让人看不懂。”资本市场流行“无利不干,小利小干,暴利暴干”的法则,一些人迫不及待地杀入到这个火得发烫的市场里。洗菜做饭的钟点保姆改头换面成了资深月嫂,农村的闲妇成群结队来到城市。“有些公司打出招牌说自己的月嫂都在妇产科医院实习过,其实也就是每个星期去产房里转转,看着学学。”

  “速成月嫂”加剧了人们对月嫂的不信任感。有数据显示,只有4%的人认可月嫂行业的诚信度;超过七成的人接受月嫂,却不认可她们胜任母婴护理工作。

  程元芳找不到合适的月嫂,电话里一位“金牌”月嫂告诉她,自己的订单已经排到11月份了。东家对她期望很高,每天围着孩子和产妇转,一天最多只能睡上4个小时。“做完这一单后准备好好歇一歇了。”

  新民周刊(梅璎迪)

  (更多内容请看最新一期《新民周刊》)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