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4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目录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产品分析
 第B20版:上海地产品牌分析
 第B22版:上海地产区域分析
 第B24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5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6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7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8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29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0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1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2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3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4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5版:优秀产品报告·广告
 第B36版:专题
    
2007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贪婪

王 寅


  即使很多年以后,我都不会忘记2003年深秋在东京御茶水客栈的那个夜晚。已经过了午夜时分,我的同事杨子、风端还在MSN上和我热烈地讨论第二天采访佐藤忠男的提问设计。对佐藤忠男的采访是东京之行重要的环节,要了解小津安二郎的生平创作绕不开这位日本最著名的电影评论家。杨子和风端在网上不断地支招,我把他们设计的采访提问整理之后,抄录在笔记本上。为了加快速度,风端干脆直接将电话打进房间面授机宜,直到把一张IP卡打完,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

  第二天上午的采访异乎寻常地顺利,预定的两个小时采访,提问与回答来来往往一刻不停。采访结束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采访。应邀担任翻译的刘亦华老师却面色苍白,几乎无力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密不透风的问与答中,她是最吃重的。后来在东京的朋友告诉我,佐藤对那次采访赞赏有加,令日本朋友吃惊不小,因为在他们眼中,佐藤一贯以严厉苛刻著称。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2002年的无锡金鸡百花奖上。在采访香港导演许鞍华和尔冬升之前有限的准备时间里,远在北京和广州的同事夏辰、杨子、风端用最快的速度提供背景资料,设计采访提问。当我出发去采访的时候,已经底气十足。还有什么比身处这样温暖的集体之中更幸运的呢?

  收在本书中的文字都是为我所服务的报纸所作的访问。由于篇幅的缘故,见报的只是一小部分。重新再读这些篇章,采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不可预知的遭遇,都是一次奇异的旅行,会进入无法预料的地带,比如蒋勋谈到年轻时狂热地追随大陆文化,比如朱天文谈到她回到故乡的感受,比如贺友直谈到“文革”往事时泪流满面……也唯有如此充满变化的采访才会令人充满期待。每每在采访完毕,我走到街上,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亚于看了一场好电影。

  采访的乐趣使得采访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一两个小时到半天,到连续数日。第二次采访蒋勋的时候,我曾经要求了一整天的采访时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贪婪,希望被采访者倾其所有。在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关注之外,我同样关心的是艺术家们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人生故事,因为我自己也有太多的困惑和迷惘,希望获得求证和解答。我会向不同的采访对象问同样的问题,即使得不到答案,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是很好的参照。

  本书的书名《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来自许鞍华导演在采访中的一句话“电影不是惟一的方式”,取其引申和扩展之意作为本书的书名,这也是我做这些采访的出发点──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艺术是生命状态的反射和映照。为此要感谢这些非凡的艺术家和他们充满睿智的思想。

  《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序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