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上海边界行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地产人物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 · 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7版:新民环球 ·社会
 第A38版:新民环球 · 健康
 第A39版:新民环球 · 商界
 第A40版:新民环球 · 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5版:时尚·超级现场
 第B16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7版:e生活周刊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数码
 第B20版:广告
  
2007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公众的眼里,官员并不是一个无害的“个人”,而是以公共权力掌控者、行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如果他有明显的道德瑕疵,那公众又如何继续信任他呢?
从香港一处长因寻欢请辞说起

郭松民


  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竞选时提出口号:“我会做好这份工!”从目前的情况看,曾特首受到中央的支持和港人的拥护,地位稳如泰山。但他的手下就很难“做好这份工”了,短短两星期内,就有两名高官下台。最新下台的是香港广播处处长朱培庆。导致他请辞的导火线,是他下班后手挽艳女郎步出卡拉OK厅,而被撞破时又举止失常,竟避在艳女郎身后,被记者拍下的照片,表情十分狼狈。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因为这在内地很可能被认为仅仅是“小节”而已。目光老到的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鳞就看出了这种差别,他在读到这条新闻时,语带双关地连问了三遍:“这点事算什么?”但朱培庆的下台看来是无法挽回了。不管别人怎么评论这件事,在我看来,这却折射出了香港公务员能够长期保持廉洁的一个重要原因:官员有道德瑕疵就得下台!当然,严格说起来这种道德瑕疵不是“存在”的,而是已经被“发现”的。

  如此对待官员是不是太严厉了呢?我以为不是。理由就在于,在公众的眼里,官员并不是一个无害的“个人”,而是以公共权力掌控者、行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如果他有明显的道德瑕疵,那公众又如何继续信任他呢?有人也许会质疑,这是不是对官员进行了有罪推定?坦率地说,是这样的,但不如说是“举证责任倒置”更恰当一些,我认为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官员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要求公众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之后才能对官员提出指控,那在客观上就等于包庇腐败分子。

  公众有权利发现蛛丝马迹就(通过媒体等)提出指控,而官员则有义务在这些指控面前自证清白。如果不能或不愿自证清白,那就必须鞠躬下台,甚至要接受司法调查。这方面的例子,远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近有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眼下则是香港广播处处长朱培庆。

  中国青年报 (郭松民)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