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眼里,官员并不是一个无害的“个人”,而是以公共权力掌控者、行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如果他有明显的道德瑕疵,那公众又如何继续信任他呢? 从香港一处长因寻欢请辞说起 郭松民 |
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竞选时提出口号:“我会做好这份工!”从目前的情况看,曾特首受到中央的支持和港人的拥护,地位稳如泰山。但他的手下就很难“做好这份工”了,短短两星期内,就有两名高官下台。最新下台的是香港广播处处长朱培庆。导致他请辞的导火线,是他下班后手挽艳女郎步出卡拉OK厅,而被撞破时又举止失常,竟避在艳女郎身后,被记者拍下的照片,表情十分狼狈。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因为这在内地很可能被认为仅仅是“小节”而已。目光老到的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鳞就看出了这种差别,他在读到这条新闻时,语带双关地连问了三遍:“这点事算什么?”但朱培庆的下台看来是无法挽回了。不管别人怎么评论这件事,在我看来,这却折射出了香港公务员能够长期保持廉洁的一个重要原因:官员有道德瑕疵就得下台!当然,严格说起来这种道德瑕疵不是“存在”的,而是已经被“发现”的。 如此对待官员是不是太严厉了呢?我以为不是。理由就在于,在公众的眼里,官员并不是一个无害的“个人”,而是以公共权力掌控者、行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如果他有明显的道德瑕疵,那公众又如何继续信任他呢?有人也许会质疑,这是不是对官员进行了有罪推定?坦率地说,是这样的,但不如说是“举证责任倒置”更恰当一些,我认为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官员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要求公众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之后才能对官员提出指控,那在客观上就等于包庇腐败分子。 公众有权利发现蛛丝马迹就(通过媒体等)提出指控,而官员则有义务在这些指控面前自证清白。如果不能或不愿自证清白,那就必须鞠躬下台,甚至要接受司法调查。这方面的例子,远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近有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眼下则是香港广播处处长朱培庆。 中国青年报 (郭松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