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超市,进银行,上学校,跑医院……在这一桩桩寻常事中,大多数人习惯于“难免要排队”的心理预期 “排队生财”畸形“生意经” 高路 |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每天一到午饭、晚饭时间,上海南丹东路的一家比萨餐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龙。一名正在排队的年轻人说,看到这里天天有很多人排队,比萨饼味道一定不错。 每年中秋节前的十多天里,上海福州路上的杏花楼门前就挤满了买月饼的人,这个月饼老字号自然而然成了附近惹眼的风景。 “这就是活广告。”对此,上海资深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顺利说。他说,守在门外的食客,为这家店做了生动的宣传。从心理学来讲,人们一般有从众心理,一条长龙声势浩大,无形中增强了品牌认同感和吸引力。 既然“排队生财”,有人就“乐见排队”。位于上海天钥桥路上的一家面馆,每天有顾客风雨无阻地排长队,常常有顾客建议店主扩建面馆,增加座位。前不久,与这家面馆一墙之隔的一家超市关门迁址,然而,面馆店主却不打算盘下隔壁店面。他说:“虽然扩建了能够减少排队,但我计算过,考虑到租金和空座率因素,像现在这样保持适当的排队人数,收益是最大化的。” 还有人“制造排队”。几个月前,在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一家百货公司内,某进口护肤品品牌进行“限量”折价促销,明确提出只给最先到的数千人折价,结果当天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龙,一直曲高和寡的各色产品很快一售而空。 “就是要保持始终有一部分人排队。”一名小吃店店主对记者说,近年来在餐饮等服务行业,“排队效应”渐渐成了一个需要好好谋划的“生意经”。但并非每一位排队者都能忍受。大学生张云说:“在吃饭时间忍饥挨饿排队,能撑多久?我相信,不少人看到排队的第一反应就是扭头便走。”专家邓伟志认为,这个代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观点,目前还没有引起一些店家的重视。事实上,排队时间过长,会导致顾客消费意愿和店家服务质量“双降”,如果消费者的怨气郁积过久,最终受损的是商家自身的品牌忠诚度。 新华每日电讯 (高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