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回大老板 徐连宗 印在野 |
那是杨金凯在革命生涯中惟一的一次化装。上海解放后,他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南市警备区任侦察排长。当时,国民党潜伏特务经常破坏新政权的生产、生活、社会秩序,暗杀共产党干部和军政人员,尤其是城隍庙一带活动尤为猖獗,经多次打击后,特务已无立足之地。驻在洋山、舟山一带的国民党敌特组织开始营救他们的这些同伙。一天,敌特组织用一条很大的乌篷船,停在十六铺码头,准备接他们的人逃走。杨金凯得到情报后,化装成商人,携带两箱子“金银珠宝”,身藏两支手枪,一支信号枪,以搭船为名上船,探听真正的情报,以便一网打尽。他上船后将两只箱子交给船老大,告知这是贵重物品,一定要保管好。自己则坐在船尾舵手处观察情况。这时已有几十人陆续上船,有一人形迹可疑,手拿木棍来到船尾与他靠得很近,他一看苗头不对,即用手枪暗暗顶住那人腰部,问:“船上的人是否到齐。”对方说:“还有一人未到”,“何时开船?”对方又说:“拂晓前开船。你是解放军,我们只要逃命,你赶快下船。”当时,杨金凯想,敌人众多,自己又已暴露,如船离开码头,很难完成任务。他立即下船向水上分局领导汇报详细情况。分局派出多艘船只和人员在吴淞口将行至这里,一船70余人的敌特分子全部一网打尽,圆满完成了侦察任务。 现在说起这次惊险的经历,老人还是感到特别刺激。他出生在山东省庆云县大杨家村,全村共80多户人家,其中就有63人先后参加地方组织和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是模范村。参军入伍是当时村里很多人的选择。 1947年2月,杨金凯的好朋友纪景秀(1938年入伍的老兵)在山东抗大炮兵队毕业后到他家看他,说:“老十七团升为十纵已过了黄河,我现在被分配到新十七团机枪连当排长,如果你想当兵,就跟我去当炮兵吧。”他顺口答应了,到连队后,因他工作积极,三个月就当了班长。1947年夏打寿光时,他们连为支援步兵攻城,在向阵地运动时,遭敌人炮火拦阻,他的耳朵震得出血耳膜破了,听不到声音,右眼出血看不到东西,经卫生员包扎后,又投入到战斗,坚持到战斗结束。 齐鲁战役结束后,指导员孙继胜找他谈话,说他战斗勇敢、工作积极符合党员条件,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淮海战役打响后,杨金凯作为担架队一员,跟随团部,在豆腐店、孙圩子一线阻击李延年兵团99军时,他不畏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冒着敌人飞机扫射,炮火拦阻,用尽全身力量一趟又一趟将伤病员抬着送往后方医院,也不知道抬了多少趟,行程多么远。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脚上没有鞋子穿,就用绳子绑在脚上一圈一圈地捆着,脚上水疱烂了,全然不顾,坚持战斗在一线。后来自己也病倒了,发烧40摄氏度,几天不退,被送后方医院救治。病好出院后,杨金凯被调到侦察班任班长,上级给他荣记三等功。尔后,杨金凯跟随部队参加了渡江、广德、解放上海等战役。 洋河,除了酒,还有难忘的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