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新 驷马 |
“非常新加坡”,是一句中国人很熟悉的话,对于那些没有到过新加坡的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句商业上的广告词。但是,只要我们目睹新加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相信对于这句话会有极大的认同感。 “非常新加坡”之“非常”,就在于新加坡人只用了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就已基本上完成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把一片近于蛮荒的土地,建成了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把一个毫无根基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把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打造成了具有全球意义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 然而,新加坡毕竟不像老牌的欧洲列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完成了引进模仿型的发展阶段之后,何去何从,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思考。新加坡人似乎非常倾向于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此次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加坡推介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对此印象尤为深刻。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国际艺术节,自1999年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8届。今年10月18日-11月18日,将举行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地为“嘉宾国”而设立的“文化周”,是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继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埃及、墨西哥之后,新加坡进入主办者的视线,是再自然不过的,按照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陈圣来先生7月4日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加坡推介会上的说法,“中新两国地缘相近,血脉相连,人文相亲,相互促进,交流频繁”,就是最为扎实的基础。上海艺术节需要新加坡的参与,以显示自己的国际视野;同样,新加坡艺术家的加盟,也为新加坡正在实施的“创意产业”的战略,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以改变“文化沙漠”的形象。 我们所接触到的从事文化工作的新加坡各个阶层人士,无不认同创意产业是新加坡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无不认同加大文化艺术的建设力度,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富有前瞻性、不可或缺的重大基础工程。新加坡朋友坦承,新加坡缺少资源,赖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要靠创意产业。他们甚至连目标都定好了,就是在今后若干年,把创意产业在GDP上的比重,由现在的3%,提高到6%。他们说,过去我们一门心思搞经济建设,太看重技术而不重视文化艺术上的投入,拖了发展的后腿,成为一个教训;他们认为,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十分重要,这其实也在培养有创意的头脑。在此方略引领下,国家博物馆建起来了,国家美术馆建起来了,大体量的滨海艺术中心建起来了,华乐团、舞蹈团、交响乐团成立了。在国家美术馆,我们看到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参观画展;在华乐团剧场,一个个房间里传出优美的乐曲,有的是用中国古筝齐奏的《瑶族舞曲》,有的是用印度民族乐器演奏的土风。7月1日-31日,被定为青年节,照例要举行各种音乐比赛,以推动艺术教育…… 由于先期文化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关部门鼓励和支持建立各种文艺社团,不惜重金从各国引进高水平的艺术人才举办各种演出、展览。每个艺术团体都承担着普及艺术教育的重任。企业家担任艺术社团董事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在新加坡舞蹈剧场的排练厅,欣赏到了《黑与白》《婚礼》《四季》等现代舞片断,演员的精湛演技,令我们十分折服。那些演员除本国外,大多来自法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其中有两位还来自中国。相信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上海观众就能一饱眼福。 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的一些建筑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然而更多的则凸现明显的后现代特征,这使这座花园城市看上去动感十足。我想,这是“创意新加坡”的理念深入人心的表征。 在今年10月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新加坡艺术家将献演华乐、交响乐、现代舞、话剧、多媒体音乐会、户外大型多元文化以及摄影展等十几个项目。届时,如果你和新加坡艺术家有所接触,就会发现,新加坡文化事业的中兴,其实和他们的经济腾飞一样,都有后发制人的强劲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