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正当年威尔士捧得奖杯归 ——沈洋与2007年卡迪夫世界歌唱大赛散记 陈唯正 璩理 李璟睿 |
|
艺术歌曲决赛:初试锋芒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四年级学生沈洋是在去年试听选拔中入围的,从6月9日起他和来自各国的其他24名选手一起参与角逐。沈洋的状态很好,在艺术歌曲和歌剧预赛中都获得分场第一名。 6月15日晚是艺术歌曲项目仅剩的5位选手的决赛,沈洋首先出场。当天下午沈洋的老师顾平教授对笔者介绍了沈洋的参赛曲目:两首沃尔夫 (Hugo Wolf)、一首迪帕克 (Henri Duparc)。这三首作品不仅难度高,而且反差大。英国大乐评家欧内斯特·纽曼 (Ernest Newman) 曾推许说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是所有音乐作品中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甚至不敢想象有人能在贝多芬和瓦格纳作品的尺度上将结构构建得如此完美;然而法国作品却经常被纽曼批评为没有结构(这是针对德彪西而言)。那晚插在两首沃尔夫中间的这首牧歌《菲迪莱》(“Phidylé”) 的确并非胜在结构而在于意境和情感。沈洋对这三首歌曲的处理,不仅做到原汁原味,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如果没有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强大的歌唱实力,绝不可能给听者如此的印象。尤其是最后一首《普罗米修斯》,以歌德诗作为歌词,通过这位救世与受难的古希腊悲情英雄的口吻,藐视主神宙斯的权柄。沈洋的诠释一气呵成,神完气足。他的声音似乎将气流压成有形的波浪,在大厅里回旋鼓荡。这一首歌曲展现出的是瓦格纳歌剧和马勒交响曲的气魄。这是当晚规模最大的作品,也是完成得最圆满的一曲。著名的英国男中音歌唱家莫尔特曼在比赛结束后说:“台上站着的正是普罗米修斯……我被彻底迷住了”,他认为这是当晚决赛中最精彩的一首歌。 沈洋演唱时伫立在台上一动不动,眼睛凝视着前方的地面,这一方面显示出他舞台经验的稚嫩,一方面却也凸现了声音的真诚与艺术的严肃。英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博特担任BBC广播转播的评论嘉宾,她说沈洋的声音有一种“优雅的老派气质”。与沈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位出场的匈牙利男中音列文特·莫尔纳和第四位出场的英国女高音伊丽莎白·沃茨。在笔者看来,这两位不仅是“歌唱家”,更是“演唱家”。匈牙利选手的表演用乐评家评论一些演唱俱佳的前辈的话说,就是整个舞台都在随着他移动;英国女孩的眼神与笑容仿佛能够让你忘记台上与台下的距离,而觉得她只是在客厅里与你单独谈心。 第二位上场的澳大利亚选手米兰达·基斯是位戏剧女高音,音色稍有瑕疵。第五位美国选手赖恩·麦金尼的外形很出色,在台上绝不逊于那位匈牙利帅哥,但其演唱虽可说随心所欲却也处处逾矩——顾平教授在赛后也认为他完全不讲方法。 歌唱是综合性的艺术,包括作品处理、音质音色、演唱技巧、形体表现等等,对评委而言甚至还得加上人缘地缘的因素:这些标准哪一项在评委的心目中比重更大?博特说沈洋的演唱完整而充满热情,是这个晚上最令她感动的表演,她个人倾向于沈洋获胜。这个晚上,评委们似乎无法拒绝英国女孩的笑容,他们将艺术歌曲的桂冠戴在了她的头上。那么两天之后的歌剧大赛上,评委们还能拒绝沈洋的声音吗?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