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奥运专版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周刊
 第B18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培训资讯
 第B23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4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5版:求职·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移民沙龙
 第B27版:求职·留学动态
 第B28版:求职·留学·招生
 第B29版:求职·培训·留学
 第B30版:求职·留学扫瞄
 第B31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32版:求职·名校招生
 第B33版:求职周刊
 第B34版:求职·招聘·招生
 第B35版:求职·招聘·自荐
 第B36版:求职·培训动态
    
2007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芜湖铜印世家诸葛氏

张斌海


  我国印章艺术源远流长,到了明代中叶由于石材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印章从工匠刻制过渡到了文人篆刻的崭新时期。作为印章的承传主体的铜印也随之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刻铜之法反倒被人忽略了。

  明末以来,士大夫们皆以耽玩篆刻小技为乐,从一般的把玩古物到自己分朱布白,其间趣味盎然。印家各逞所长,在印材上多动脑筋,如切玉家江皓臣,刻竹印的杨褒、潘西凤,紫砂印的顾昕等。据明代张灏《承清馆印谱》中所录22位印人作品来看,有16人80多件铜印作品。由此可见明清印人多善治铜,同时也表明在石材广泛应用时期,还有很多印人并没有完全放弃以铜为载体的创作。如明末清初印人汪关刻“张炳樊印”、苏宣的“张长君”、“张灏之印”、吴良止的“采真堂印”等。他们从过去委托工匠刊刻到亲自设计、亲手操觚。这些印多系铸造成型后又经修饰,故线条平和中寓方劲,堪称精品,在流派篆刻发展的长卷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些刻铜印人又以皖人为多,从清初至清中期,最有影响的当属安徽芜湖铜印世家诸葛氏。

  笔者曾收藏一方铜印,黄铜质。印面为直式长方形,提梁花钮,尺寸1.9×3.1×3.1厘米,朱文“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字口深达0.15cm,笔画金石味颇浓。边款三行,行二字:“诸葛寅安篆。”笔意神韵俱佳,十分难得(如图)。

  根据已故皖籍版本目录学家刘慎旃先生介绍:“诸葛氏铜印世家,当时并不受重视,视同工师之流而非文人之作。因此,见于典籍资料甚少……”

  诸葛氏以善刻铜印名天下,表面上看他们重操刻铜之业是追溯古法,探求前人遗则,其实也可能是重起炉灶,重新探索;其次“工整秀丽,章法纯厚,得汉人遗意”,通过铜都能精准地表达出来,这便是最关键的地方——印章本身的艺术水平所决定的。他们除了在创作上追求汉人遗韵外,更主要的是他们有揉铜为泥的精湛技艺。在印章的制作,钮饰上也极尽巧工之能事,精铸细雕。“炼铜钢皆自为之,世传其业,不传外人”,所以件件都是精品,因而才能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中占得一席之地,同时也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升华。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