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海拔 杨暐妍 华师大二附中高一(4)班 |
如今的我们,拥有了在过去无法想象的选修课。就自己的本校而言,我对其是十分满意的。原因在于,无论是“漫步白桦林——走进俄罗斯文学”,还是对于《圣经》的研究;无论是深奥的邓小平理论研究还是趣味的生命探索……教师都遵循着一个原则:将圣人、贤者以及无数超凡的思想带入“常人的世界”。 原先,我并没有这样思考:为何《论语》永远都属于孔子,为何现代人只能扮演传诵者而真正有意愿要去研读、领会这本书的人少得可怜。直至看到了几本最近极其畅销的书和一些电视节目,才恍然大悟。 相信您一定听说过《于丹<论语>心得》,甚至可能曾经抓住过其中的一些文字。无论您是略见过简单清雅封面的,还是体会过“心得”的,甚至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的,都会发现,当于丹将2500年前的经典用当今的白话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竟会体会到一种别样的“亲近感”。还记得上学时阅读的《论语》吗?不是镶嵌于教科书间便是用极其高贵的描述来点缀,类似“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尽享中华经典”的词句几乎随处可见。不知现在,您对脱去陈腐外壳的21世纪版“论语”有何感想呢?我要说的是,以现今的文字诠释经典似乎更能使平凡人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说到于丹,您会联想到易中天吧!恭喜您,我们走到一起了。对于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讲授我是乐此不疲的。您是否记得在一次首播中他当众表演古代的跪坐?是否记得他还绘声绘色地说刘邦是个流氓无赖?您是否有亲睹无数非“乙醚”(他的追随者)的人也争相爱上了“三国”?您是否知道,甚至在学校,教师都会用易中天的讲授来代替自己讲解中的不足?有人说:“易中天代表了老百姓对娱乐学术的一种快乐。”我认为,从讲究平民化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相比阅读一些学术性的文字更切实、更有效、更广泛地让现代人理解经典,读懂经典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得不承认更多的人,包括学生、上班族、老年人对于“三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过但未曾看过”或者“大概知道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易中天使得人们从“三国”中明白何谓“忠义”、何谓“抱负”、何谓“公平与正义”……甚至更唤起了人们品味“三国”的念头。 报刊上曾经提到过学生为了考试而选报了诸如“英语语法”、“数学题型分析”却将人文类的“研读经典”搁置一旁。依我作为一名学生看来,大概是由于过去的一系列将经典神圣化的人文教育使我们对其敬而远之。此刻,我不用多说了,您一定会想起背诵大段古文,阅览大量人文资料的痛苦经历。不错,正因为这些经历使我们对人文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兴趣。我们错误地将这些看作高高在上的圣人或圣书,甚至对它们加以膜拜,像供奉神一样把它们放进教科书、必背篇目的“水晶框架”里,使之隔离现代社会。人们总说:“高高在上的不是圣人,真正的圣人应存在于生活。”若只为了能扩充学生腹中的文言量(甚至当大多学生不知其真正含义胡乱用于作文时,还被沦为“画蛇添足”或“掉书袋”)而不能让学生深切地懂得这些文言文在现今的实际意义,那么,背诵经典便会成为考试的附庸,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还是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们能视那些经典平民化范例为“楷模”与“先驱”,真正地将经典完全地从“框架”中解放出来,降低它们的海拔高度,以至能与地平线相融,让更多的人抓住它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