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广 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1版: 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湾
相识的感觉

黄阿忠


    走在台北街头,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街上急驶的车辆,以及沿路闪着锃亮灯光的店铺,还有百货大楼、公园、博物馆等等,这里的一切似曾相识。不知怎么,见到这些景物,我有回到家中的感觉,或许,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有相同的肤色,有相同的文字,有相同的语言,如果按炎、黄繁衍的中华民族排论,我们是应该互称兄弟的。

  我们在广场抬头看“台北101”,使我想起上海的金茂大厦;走在林荫道旁望国父纪念馆,让我想起闹中取静的香山路上的孙中山故居;站在阳明山上远眺,我又想起了出生在河姆渡旁的王阳明以及他所倡导的“学实黜虚”、“经世致用”的学说。使人流连忘返的是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我有幸遇上馆中珍藏的汝窑瓷和北宋画。汝窑的瓷质赛玉,晶莹剔透,胎坯尽脱火气,玻璃橱中一排排陈列着,温润之气息不时向你袭来。馆中藏有玉和翡翠,“白菜蝈蝈”巧夺天工,“红烧肉”天造地配,真可称之为镇馆之宝。书画馆中悬挂董源、巨然、郭熙等人的大幅作品,细品三昧,于其间悟出笔法圆润,气势雄厚,淡墨轻岚,烟云流畅之山水真谛。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作品也于架上陈列。黄山谷的“松风阁”和米元章的“蜀素帖”也在其中。这两件作品有单行本出版,我藏有这两本字帖,山谷的“松风阁”我曾经临写过,故而,看到此特别的亲切。苏轼的《前赤壁赋》其字特见文人气息。原本与影印出版物确实大不相同。只是蔡襄因为晚节不保,大陆很少见到他的字,但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书法艺术。

  台北的夜市也值得一看,这夜市,其实就是大排档。沿街一溜排开,有各类小吃。什么担担面啦,卷心包子啦,还有粉条、米线、炒米粉等等,游客还可以点上墨鱼、小龙虾等炒上一盘,佐以阿里山生啤,其味鲜美可想而知。所有这些,在大陆称之为食文化。与之博物馆内的翡翠、白玉、书法、绘画等文化相对,亦不失展现其民俗风情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忽然想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对“趣”“味”的把玩,这田里种植的五谷杂粮,并不是简单地在水中煮上一煮了事。

  那天雨后,我站到了台湾最最南端的一个叫做垦丁的岩石上向四处眺望。天薄薄的有点阳光,依稀能看见远处的沙滩,仙人掌经雨冲刷更显绿葱。从垦丁往东看是巴土海峡,往西看是台湾海峡,海面开阔,看不到边,海水不时轻轻地拍打二块形似“猪鼻”、“鹅銮鼻”的岩石下的礁石,卷起白白的如雪般的浪花,浪击礁石的声响时缓、时急,扬出抒情的节奏。

  去日月潭和阿里山是为了圆儿时的梦。游船在潭中兜了一圈,我感到了水中的灵气,看到了太阳光泻满了整个湖面,波光闪闪,光斑随着水波跃动。湖边的翠竹、芦苇和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虚虚地凌万顷之茫然。去阿里山时有雨,一整天下个不停,雨生成雾。山在云雾缥缈中,使人不识阿里真面目,好在有樱花,红的、粉的点缀在白茫之中,如梦、如幻,如入仙境一般。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