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上海边界行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建军80周年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广 告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和崇明连接上了”
永隆沙最早的定居者见证沙洲“成长”
皇甫萍 张弛


  蔡雪春,1968年11月25日作为第一批108位围垦者的一员,和家属一起从启东老家来到永隆沙,后担任启东五七农场副场长,一直扎根在这块沙洲上。

  围垦、芦苇、种青,这些是蔡雪春生命中的“关键词”,伴着兴奋的眼神和不断比划的手势,他的讲述将记者带到了40年前围垦的现场……

  他的讲述正是蔡雪春和他同事们的劳动使得这片土地日益扩大并最终与崇明岛相连。种青,通过种植芦苇进行围垦。“当时我们就住在芦苇盖的房子里,没有家具,也没有自来水,吃的水是从井里打上来,再用小船和拖拉机送到各家。”

  蔡雪春看着沙洲长大,也体验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沙洲上工业的开端——砖瓦厂的创办使他告别了芦苇房。上世纪80年代居民们喝上了自来水。以后又有了液化气供应站、银行等。

  蔡雪春特别谈到了永隆沙与崇明相连的故事:“通过筑坝,我们和崇明连接上了,后来修了路,这样乡里三个砖瓦厂的产品可以销往崇明了,万一有个急病,直接到崇明的中心医院……”

  本报记者 皇甫萍 通讯员 张弛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