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以来,深圳经历了一次没有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 / 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 / 平方米,仅今年头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 深圳房价暴涨背后的秘密 张悦 余力 |
在经过2005、2006连续两年的房地产调控之后,中国大城市高涨的房价不仅没有丝毫回落,反而在近两个月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而深圳无疑是其中的“领头羊”:仅在今年上半年,深圳房价即暴涨了50%以上。 “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6月29日,一位开发商私下如是对记者坦承。 筛眼中的人生 上涨中,深圳楼市就像一个筛子那样筛选出富人,而且筛眼仍在不断扩大,众多怀揣深圳梦的中低收入者也竭尽所能地避免被筛子筛出去,即使这意味着他们被深深“套牢”,透支未来——取消了二线关的深圳,房价无疑是一道更高明的门槛。 去年10月中的一天,来自武汉的傅志刚清楚地看到他人生中的那道筛眼。 那天上午他偶然路过一个叫“碧华庭居”的小区,出于习惯,他把视线投向房产中介的信息栏。令他惊喜的是,一套100平方米的二手房刚刚挂牌转让,他是第一个看到的人。 2005年研究生毕业的傅志刚,在深圳的同学十余人,只有一人尚未买房;他所在的大型国有公司,同时进来的毕业生有一大半买了房,2006年7月毕业的人中也有一半买了房。绝大部分首期来自父母,或是借钱。之前两个月他无时不处于焦灼和郁闷中,看了无数的房子,可每次他去看房,房子总会在第二天就被人抢走。而且每套都比前一套卖得贵。 这次,傅志刚成了第一个去看房的人,在屋子中停留的半小时内,他遇到了不同中介带来的十几个看房人,几乎是一个小型现场拍卖会。从看房到决定,只用了2个小时。签完合同后,傅志刚给女友打电话,“我是不是在做梦?像买棵白菜一样花掉了未来三十年?” “这棵白菜”花去了他所有的积蓄,首期款中有部分是向朋友借的。他的收入稳定,在深圳属于中等偏上,每月6000元工资,女友的收入还略高一点。每月按揭款用去了他俩总收入的50%,而国际通行的警戒线是家庭总收入的30%。女友在电话中劝傅志刚冷静一点,傅则回答:如果现在不买房子,那我可能一辈子都不能给你一个家了。 据世华地产在今年3月的调查,他们发现,深圳人的购房习惯有了根本变化:过去,来到深圳3-8年后购房是常态,而目前1-3年也成为常态,而这些人,基本无法依靠自己的收入支付房款,两个家庭、两代人共同承担一套房子的首期甚至是按揭已不鲜见。 通往“繁荣”之路 “如果说,2006年深圳楼市是疯狂,那么,今年则是癫狂。”6月22日,世华地产市场研究总监肖小平对记者说。在她的记忆中,疯狂源自2005年下半年。十余天的采访中,这一印象不断被印证。 2005年之前,深圳以房价平稳著称。当杭州、上海、北京等明星城市的房价次第领涨时,深圳更像一个局外人——这里的居民经历过1990年代中后期的楼价下跌(价格从高位时的10000元/平方米跌落一半),也见证过香港楼市的崩溃、负资产阶层的凄苦,“他们更理性,不轻易投机”,香港学者郎咸平曾这样评价。房价温和而平静地上涨几年后(每年约5%),深圳人对楼市的审慎态度开始悄然而变。 推力更多地来自深圳之外。2005年前后,“流动性过剩”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它的意思是:钱太多了。这意味着,“留什么在手上都比留人民币好。”由于前期的平稳,相较于北京、上海,2005年的深圳楼市已有落差,颇让投资者放心,在深圳购置房产显然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2005年7月,另一个大事件更将深圳人推向了投资一途——人民币开始汇率改革。QFII(合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提出了近乎夸张的建议,“持有一切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包括垃圾。” “人民币一升值,我们就意识到,深圳将接过上海、北京的接力棒,成为房产投资的又一个资金洼地。房价上涨无可避免。”一位房地产策划师回忆道。 一位有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博士背景的地产商将人们投资楼市的冲动称为“理性选择”。当前人民币的存款利息已低于通货膨胀率,即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负利率”。将现金留在手里或存银行,其实际购买能力将下降,并不理性;用于购买股票或房产,或许还可以预期未来升值。 房子是金融产品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品。很多中国老百姓没有这个常识——房产类似股票,它的价格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散户们”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于是,看似荒诞却符合逻辑的一幕出现:政府抑制投资或投机需求的良好意愿,在买卖双方力量不均的竞价中,违背初衷,成为了房价上涨的助推剂。 一系列事件之后,深圳楼市踏上了通往“繁荣”之路。 满城尽是炒房客? 看涨!看涨!深圳楼市从2006年的疯狂,演进到了今年上半年的癫狂。楼市飞涨的“深圳速度”似乎是对人类想象力的一种嘲弄。 新楼盘的销售不得不在酒店或是会展中心进行——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容纳下等候抽签的购房者。过去常常只在彩票摇奖时出现的公证人员,现在则出没于各个售楼现场——他们的在场,多少能缓解人群对地产商的责难。 今年4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公布《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7)》称,去年置业者中有超过30%在取得产权证后半年内转手。“炒家让一切都失去了平衡!看不懂,居然可以炒到这么高!”深圳规划局的一位官员直言。 “像炒股票一样,他们一波一波地在炒房子。现在的房产证就跟烫手山芋一样,过不了几个月就转一道手。”深圳发展银行高级业务经理高黑告诉记者,他见过一套房子,半年内转了三道手。而在中介圈内,一则传言广为流传: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 传言无法求证。追溯历史报道,2005年,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人士,都认为深圳炒房客大约只为购房者的10%。 至于今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高管披露,他们的楼盘约35%-40%是投资性购买,“其他开发商的数据也大致相同”。 南方周末 (张悦 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