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要 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奥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美食地图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 告
 第B17版: 广 告
 第B18版: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第B11版: 好吃 · 吃遍中国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臭”鳜鱼PK毛豆腐
——幸福中国之黄山脚下屯溪情

  ■ 屯溪老街上的美食人家
  ■ 虎皮毛豆腐
  ■ 精作毛豆腐
  ■ 石耳炖土鸡
  ■ 蜂蜜西柚
  ■ 臭鳜鱼
  ■ 徽州蟹壳黄

  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这个小小的古镇如今已是黄山市府所在地。到屯溪的游客多半是从黄山上下来,有感于山上美味的“昂贵”,老街上菜肴的物美价廉便令人惊喜了。

  “老街第一楼”里的美味

  老街西起老大桥,最东端是老街牌坊,过了老街牌坊的第一栋楼名为“老街第一楼”,这座红灰相间的古式酒楼就把着街口,门口望去,徽派的木雕、马头墙还有门口挂着的棉布门帘极具地方特色。楼分上下两层,或许是参照了古代商家“前店后坊”的格局,一楼靠里侧是开放式的厨房,台子上就摆着一溜花色繁多的小吃,在这里点菜要靠DIY——客人拿着笔纸,从展示台头开始,边走边选,在台子的末尾处把点菜单交给服务员即可。

  桃花流水“臭”鳜鱼

  徽州民风节俭刻苦,相传200多年前,鱼贩们每年入冬时要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用木桶装运到徽州出售,为防止途中鲜鱼变质,便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方法保鲜,抵达目的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只是表皮散发出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洗净后经热油烹煎后“臭鳜鱼”反而成了鲜香无比的美味。如今都是选用徽州自产的桃花鳜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成了“腌鲜鳜”了。眼前这条盛在白瓷碟上的臭鳜鱼,鱼身肥美,色泽红亮,用筷子轻轻拨开鱼皮,便露出雪白鲜嫩的鱼肉。夹起一块,果然肉质鲜嫩,入口即化,咸中还带有鱼的鲜甜,蘸一点汁,辣味非但没有掩盖鱼肉的鲜美,反令其味更加出众。据说这道菜还传到了紫禁城,成了慈禧的御膳名菜呢。

  长虎皮的豆腐和石头里的耳朵

  同样成为御膳名菜的还有毛豆腐。毛豆腐用料、制作十分考究。选用优质黄豆制成豆腐,要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豆腐要趁鲜按长12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的标准切成小块,置于阴凉干燥处让其发酵。毛豆腐根据绒毛的长短、颜色可分为虎皮毛、鼠毛、兔毛、棉花毛四种。徽州人家里惯常是将毛豆腐放入平底锅煎至两面发黄,再加入调味品烧烩,香气溢出后涂上一层辣酱即可。

  生在黄山石缝中的石耳,表面密布小小的突起,颜色和形状类似木耳,吃起来口感比木耳要紧实些,点了一份石耳炖土鸡,极鲜的滋味中仿佛又带了些许山野的清新。拿石耳炒青菜也很不错,这里的青菜个头也小,听隔壁桌客人说这在他们北方就叫油菜,和石耳一起清炒是各有各的清爽恬淡。

  大呆臭PK蟹壳黄

  出了第一楼,老街还有许多的特色小吃,已经打饱嗝的我们还是忍不住又来了一串臭干子,抹上红椒酱,咬破黑乎乎的外皮,里面是白乎乎冒着热气的瓤。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蓝、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香,这道风味小吃,只有来黄山才能吃到。正吃着呢,一阵烧饼香,隔壁黄山蟹壳黄烧饼刚新鲜出炉,摊主是一位老太太,现做现烤现卖,每个烧饼直径只有鸡蛋大,撒上芝麻,馅是霉菜肉末,尝一个,饼皮又韧又香,配着馅更是咸香无比。再过去,有人吆喝着零拷的绿豆百合汤、红枣莲子汤,前面的在卖香芋糕松子糕、芝麻糖……后来每每回想,黄山的记忆渐渐淡了,然而黄山脚下的屯溪菜倒是愈加印象鲜明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