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菜” 史舒薇 |
文 / 史舒薇 新新上海人看了这个标题,切莫以为是指上海菜式档次的高低、分量的大小,在上海方言中,“小菜”是泛指鱼肉蔬菜等各色菜肴。上海人常说“小菜蛮好,老酒吃饱”。 至于菜名也是大有考究的。假使你一不当心用普通话直接来转换,即便声音(语音)像上海腔调,听的人也还是会朝你眨眨眼(一时转不过弯来),不是听不懂,就是不认可。不知道你复制的是哪一家“洋泾浜”沪语?切记你得找个上海话里相当的、上海人认同的词语来替代,我们不妨用家常菜作一比较:酱肘子——红烧蹄髈,黄豆炖猪手——黄豆脚爪汤,咸鹅——腌白乌龟(音ju),叉烧——烤肉,大白菜肉丝勾芡——黄芽菜烂糊肉丝,花鲢——胖头鱼,风干鳗鱼——鳗鲞,凤尾鱼——烤子鱼,马面鱼——橡皮鱼,海红(贻贝的干制品)——淡菜,莴苣——香莴笋(莴苣笋),马铃薯(土豆)——洋山芋,西红柿——番茄,乌塌菜——塌棵菜,茄子——落苏,芫荽——香菜,马蹄——地力(荸荠),苋菜——米苋,瓠子——夜开花,豆腐皮——百叶(千张)…… 不仅菜名,点心也是:元宵——汤团,江米酒(醪糟)——酒酿,油煎小包——生煎馒头,清汤挂面——阳春面,烤红薯——烘山芋……如果你直接移植进来,交际成功,那真算你运气,就怕你已经饥肠辘辘,一脚踏进饭店,还要去审读一头雾水的菜单,那么你可能就会一边流口水,一边干着急了,什么扁尖(嫩笋头)、腐竹(豆腐皮)、响铃(油炸豆腐皮卷)、油氽果肉(油氽花生米)、腌笃鲜(特指用腌制的咸肉火腿加上鲜肉春笋炖的)等。 我的建议是你每次举箸前,急用先学,跟身边的上海人酝酿一下,吃饭时,趁着嚼劲,把这个方言符号连同美味佳肴汤汤水水一起在肚里消化,用餐后,立刻会存盘备份刻进大脑。还有些同素反序词语的吃食,普通话说“菜花”、“腐乳”、“冰棒”,你只要机械地将前后次序颠倒,脱口就成了标准的上海闲话“花菜”、“乳腐”、“棒冰”,不记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