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边界行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法治视窗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 ·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28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 · 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 · 社会/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码
 第B24版:e生活 · 掌上天地
    
2007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别金性尧先生

安 迪

  金性尧先生肖像

  安  迪

  金性尧先生走了。九十一岁应该是高寿了,但这些年来,老人身体精神都不好,整日枯坐,连报纸都没有精神翻看,他曾引过陈老莲的一句诗:“一日无书百岁殇”,对一个一辈子手不释卷的读书人来说,这是何等痛苦的事!

  金先生出身在宁波定海的大富之家,但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步入文坛,早年以文载道的笔名写“鲁迅风”的杂文,后转入风土散文和文史随笔,他的《风土小记》曾得到知堂老人的赞赏。美国学者耿华德在《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中专门有一节论述金先生的散文创作,认为“他的散文牢固扎根于传统之中”,其实这也是金先生所向往的散文境界,他曾在一篇谈散文的短文中说:“散文作家还得和旧学结点缘,使人感到空灵中自有一种酽然之味,而不流于空疏。”

  七十年代以后,金先生出版了《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和《明诗三百首》,都有很大的影响。《明诗三百首》选注完成后,他对我说,这是他的关门之作了。我当时劝他说,不要把话说绝,留点余地。不久我正好为一家出版社编一套散文集,就约他编了一本《伸脚录》。他在后记中提到了我和他的这段对话,说:“人到晚年,对于人间友谊的积留,缘分的护惜,有甚于金钱。”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不殇录》《闭关录》等多种文史随笔集。

  虽然我是因为约稿才认识金先生的,但金先生把我视为他的“暮年知己,不仅仅为文稿事”。不管我编报纸还是杂志,金先生都是积极的撰稿人,他还劝我多写文章,就在他一边感叹“生趣索然”,一边还给我写信说:“要使自己学问上充实,写作也是一法,因为逼着你翻书,我就有此经验。写作上如遇难题,我可为兄查核。”接下去的这段话尤让我感动:“近日目力衰退,几成朽木,旦夕之人,忝在交末,敢倾肺腑。”

  今天我要去龙华为金先生送行,匆忙间写此短文以志哀思。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