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跨欧亚两洲 ——伊斯坦布尔掠影 朱大建 |
——伊斯坦布尔掠影 朱大建 伊斯坦布尔地跨欧亚两洲,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伊斯坦布尔历史悠久,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设为东部地区的首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这座城市,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同时宣告拜占庭帝国统治的结束。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级的文明古城,就像北京、巴黎、罗马、伦敦一样,以它丰富的文化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址都集中在小小的“历史半岛”上,这是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向东部方向延伸出来的一小块区域,它同时也是君士坦丁时期的旧城遗址。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所留下的文化痕迹都刻画在这个半岛上,宏伟的教堂、清真寺、帝王宫殿都坐落在这个半岛上。 我在伊斯坦布尔逗留5天,我住的宾馆,窗口正好对着这个马尔马拉海岸边的“历史半岛”,每天早晨站在窗前,遥望着一艘艘白色的渡轮,犁开碧蓝的海水,真是心情舒畅。 托普卡泊皇宫,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管理中心,现在被称为“旧宫”。皇宫是在拜占庭帝国宫殿基础上建造的,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都先后扩建了皇宫。托普卡泊皇宫现在是博物馆,陈列着奥斯曼帝国600年时间积累起来的宝贝。和北京故宫一样,在这座宏大的皇宫中,看珠宝馆的游人最多。当年皇宫的御膳房,曾拥有1200名厨师,每天要做5000人的饭菜。如今,御膳房的主要部分已辟为中国瓷器展览厅,收藏着1.2万件中国瓷器,我在这里看了又看,留连忘返。因为,我在国内没有看到过如此巨大的青花瓷器,一只只花样精美的巨大的缸、盆、碗,令人惊叹,一定是当年皇宫中的器物。 多玛巴切皇宫,现在被称为“新皇宫”,建于1843年,共用了13年时间才建成,花费了10亿马克。据说,这10亿马克原是军费,被奥斯曼帝国第31任苏丹用来造皇宫,为此欠下大量外债。这个新皇宫有6位苏丹居住在此。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首任总统凯末尔曾在这里办公一直到去世。之后,多玛巴切皇宫改为博物馆,这个皇宫共有258个房间,68个卫生间,巨大的客厅,巨大的吊灯,高耸的屋顶,显示出奥斯曼帝国往昔的威严。 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时期建筑中最神圣最伟大的一件杰作。建于公元537年,圣索非亚大教堂作为基督教教堂使用了916年,作为清真寺使用了418年。这座长方形的教堂,圆顶非常高大,教堂是两位来自亚洲的设计师设计的,用16年时间才全部竣工。奥斯曼帝国法提苏丹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将圣索非亚大教堂内的精美马赛克壁画用灰泥覆盖掉,后改为清真寺,壁画却因此得到了完好 的保存。1935年2月,经土耳其共和国首任总统凯末尔批准,圣索非亚大教堂作为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些被灰泥覆盖掉的珍贵壁画又重见光明。走进这座举世闻名的大教堂,回顾它从基督教堂、清真寺、博物馆的命运变迁,仿佛在告诉人们一个简朴的真理:不同的文明之间,确实需要互相尊重,确实需要保持宽宏大量的胸襟,确实需要平等对话,和而不同,存异求同。 我们居住的宾馆,窗口对着“历史半岛”,大门对着伊斯坦布尔最最热闹的步行街。每天晚上,步行街上人潮汹涌,仿佛每天都在庆祝节日。街头人流滚滚,路两边的商店里人却不多,而步行街两边的小巷子里,一家家饭店酒吧在路边摆开了桌椅,倒是生意兴隆,人头济济。在步行街附近的一间酒吧,正在演出土耳其民族歌舞,我们也每人掏30欧元买票进去观赏。小小的舞台四周,坐着几十位游客,每张桌子上插着一面土耳其国旗,一面游客所在国家的国旗。表演者其实都是社会上自行赶场子的艺人,有单干的,也有合伙的。节目最后,出来一个斯文的老头,讲英语,用男中音唱游客所在国家的民歌,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挪威、意大利、阿塞拜疆,一支支曲子唱下来。对着我们,老者唱了一首《康定情歌》。每曲唱罢,就会激起一阵热烈掌声。我数了一下,这个酒吧中的几十位客人中,大约来自十多个国家。由此可见,伊斯坦布尔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