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J·K·罗琳家买花 张弘 |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常搭公车去附近一个叫Chepstow的小镇,那是J·K·罗琳的童年小镇,青山翠谷之中,罗琳家的门前,开满鲜花。 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管没有魔法的俗人一概叫“麻瓜”。麻瓜们只知道背着相机蜂拥向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铜牌下猛拍一气;或者呢,到爱丁堡那个曾见证她临窗而坐,在餐巾纸上写魔法故事开头的咖啡馆去聒噪一番。但他们很少知道Chepstow(音“切普斯透”)的存在,罗琳上小学时搬来这个英格兰和威尔士交界处的小镇,在这里写下了她生平第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兔子”的兔子》。 大概是因为Chepstow太平常了——但这平常中透着英国小镇生活的精华。沿坡道望去,入口处白色的小房子像是湛蓝天空飘落的一朵云彩。大名叫“high street”的小镇主轴其实矮矮窄窄,淡粉彩的小砖房,雕花的小木屋,高都不过二三层。一侧的房子用影子拥抱对门的邻居。中午的时候,整条街上都是炸鱼和薯条香,戴福尔摩斯帽的老爹,喝完早茶撕下半页泰晤士报,油墨香里包裹着金灿灿的炸鱼和薯条,哦,假如还能蘸着自家调的酸黄瓜奶油酱…… 罗琳家也没见怎么特别,在“high”街尽头,那个永远披挂脚手架的古堡下等,不一会儿就有人乐意邀你搭车,叮叮当当的老爷车,一开车门就窜出小狗的主妇车,路过教堂,穿越墓园,经停小学,最后在一栋石砌的尖顶小屋处停下。这里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了,但是密密围绕门洞、窗棂的爬山虎,红与绿交织;深凹的窗户里,蕾丝窗纱羞羞答答,据说都曾让回来寻根的罗琳叹道:“它没有长大。” 不知罗琳回来时可曾注意到对街那条石砌的矮墙上,一排溜的塑料桶,一簇簇新鲜水灵的向日葵、绣球花、白雏菊和勿忘我。只有挑花的客,不见花的主人,桶上贴着价格:1元和2元,桶边有包花用的报纸,纸上压着木头的钱罐,既没人看着,更没链条拴着,丢一个英镑进去,低沉的声音听着里面像已挺满。 当地人说,这是罗琳家的花。我不知道每天早上花儿怎么钻出爬山虎的幕布,自动跑到对街来排队?红玫瑰饱满欲滴,向日葵有半人之高。这样的花捧在胸前,茎上细细的绒毛,叶上慢慢爬过的小虫,那亲切又神秘的感觉恐怕是不常有的。 还有一次呢,竟然在“罗琳”花桶后面,又多了一个鲜红的塑料桶,摆满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还贴着一个署名“简”的留言: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要亲吻这些美丽的花,让我为这花的队列再丰富一些色彩吧,无须付钱,只要你买了罗琳家的花,就可以把简的花也带走一朵。 从罗琳家买回的花,曾送给日本室友河野,祝贺她和伊拉克音乐家男友的订婚,那个伊拉克男生竟兴奋地抱着花束舞起来。 而更多的时候,花是为自己买的,或者根本不为什么而买,所以挑完之后从不急于赶回家,在石墙后那片柔软的草地躺下,看乐谱般连绵的远山,看羊群般流连的白云,夏天的时候,会有一两只热气球从临近的布里斯托市飘来,于是拼命向他们挥舞手中的花束,挥到花瓣尽落:嘿,看到了吗?热气球上的麻瓜? 从英国读书回来,一晃竟有三年了。曾经信誓旦旦要带回来的买花的习惯,早已被忙碌的生活挤走,连同茶具、小说书一起蒙灰了。若不是在一堆新闻中见到哈利·波特第七部大结局今日出版的消息,都快忘了这个麻瓜世界里的伟大男孩。他一次次和平庸、邪恶较量,却倦意渐生。当又一阵欢呼沸腾,他却跑到旷野,对着星空吐露心愿:我要住在乡下,一个看得见天空的地方。 那里的门前,还该有一簇簇罗琳童年的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