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真实幻影 ——体验电子艺术互动之旅 嘉穆 |
| ||
| ||
|
空灵的音乐隐约夹杂着悲切的呐喊,似乎在遥远的山头,又仿佛是从触摸不到的异度空间传来。然而影像却是真切的:精美的壁画、微颤的身体、痛苦的表情,甚至脸颊分泌出的细细汗珠,只要抬头便映入眼帘——这一切分明是虚拟的,但身在其中,却止不住被震撼。 这个场景,位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展馆内。展馆被布置成一个巨型的黑暗秀场,一场名为“身体·媒体——国际互动艺术展”在此拉开了神秘的面纱。这场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主办的展览,为科技和艺术架起了人性化的桥梁,来自9个国家的11位当下国际最活跃的新媒体艺术家,带来了他们的代表作和新作。策展人龚彦希望以最亲切的普通的个人体验为切入口,更平实、更感性地讨论当代艺术与社会、科学与精神等话题。 走过入口通道,地面上有一块电子屏幕,没想到一踏上去之后,脚下的地面立刻出现了四个赤裸的后背,他们面朝下,双手在奋力地擦拭地面,参观者一路被拿着抹布、扫帚、刷子、吸尘器,接踵而至的兢兢业业的身影所包围,倒是应了“清洁”的标题。 再往里走,像是到了一个巨大的游戏装置,六个平衡的力反馈关联装置令你置身于宇宙空间之中。时间平移波纹、行星、小行星、褐矮星、黑洞和红洞尽在游戏区域之内,而宇宙随时间不断变化,无人知晓下一刻它将出现怎样的形态。 从宇宙的变幻莫测之中抽身,转眼看见一间白布笼罩的小屋子里,简单的书桌上亮着一盏灯,作者正在认真书写。然而,没有电脑,没有打字机,没有投影仪……而作者的指尖却在任意滑动之下,出现了一行行舒展、流畅的印刷字体。这个名为“指纹”的作品是现场表演的,也被设想成一件“活的”艺术。它似乎在表述一个理想:人的活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从任何方向来书写,上、下、左、右。这种自由让书写超越了文字的含义,展示了文字背后的丰盈理念:表达。而这样的书写过程,更赋予了时间的意义:阅读者无法跳跃尚未出现的下一行,未知的文字让你在耐心等待中体味悬而未决的心情。 暗色中的旋转门把参观者带入了一座“蒙古包”中,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是一座360度的圆形穹顶,直径12米,高9米,观众被包围在这个不稳定的、教堂式的建筑内,拥有多层画壁和壁龛,投影仪投射出不同的影像,仿佛是在讲述人类起源的故事,带你回到地球最原始的状态,观者在不停飘移的事物中,进入丰富而有空虚的境界中。 “这是不是人类最早的电影?”一间简陋的长形屋子里传出阵阵感叹,这里显然不是电影院,只在一排排长板上每隔一段距离摆放着一本黑色的小册子,就如普通的便条纸大小,打开一看,却别有洞天,似乎是连环画,翻得快些便发现了其中奥秘,那些拥有连续动作的照片“活”了,近百本的小册子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眼泪杀手”的故事。眼泪杀手是情节照片、肥皂剧、侦探小说和戏剧的结合,通过对艺术世界的戏仿,反映了艺术家们在业界的成功和失落,创作者把它还原在“连环画”册上,用一种苦乐参半的幽默感,勾勒了艺术家充满幻想的生活的阴暗面: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爱的痛苦。 嘉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