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酒精 李永明 |
父亲平生无啥嗜好,劳累一天,就爱在晚饭前小酌几杯。早年间,物资匮乏,家道清贫,不过母亲总也会想法留点下酒菜。其实,对于下酒菜父亲是从不讲究的,一两块豆腐干、一小碟花生米、几十粒油氽豆瓣,他照样可以从从容容,有滋有味。 每当父亲下班回家,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刻。昏黄的灯光下,大家围住父亲,一面看他悠闲地饮着酒,一面缠着他讲故事。父亲的故事多半是《聊斋志异》和一些神话,每当他讲完故事,饮完酒,望着我们一个个“醉翁之意”的眼光,便会分给我们每人一两粒花生米什么的。长大以后,我有时会想,父亲当时一定没读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要不然也会说:“多乎哉,不多也。”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空前紧张,酒这种用粮食酿造的“奢侈品”很快在市面上消失了。喝不到酒的父亲渐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下班回家,他常常站在窗前望着苍穹中的星星发愣。而成了“池鱼”的我们也再听不到那引人入胜的故事了。 一日,父亲下班很晚,一到家便兴冲冲地从衣袋里掏出两小瓶酒精。他翻出几只空瓶,将酒精倒入其中,掺了些水,随后啜了一小口,感慨地说:“嘿,到底是酒的精,加了多半碗水,还那么有劲。”不过,以后每次饮酒,父亲总是皱着眉头,使人怀疑那不是酒,而是一杯苦药。 时隔不久,有一天父亲忽然让我到附近一家医药店替他买几瓶酒精。“我买过几次。”父亲说,“那营业员总是问这问那,怪烦人的。” 卖酒精的是位中年男子,听说我一个小孩子要买酒精,就凶巴巴地大声说道:“干什么用的?”“我爸喝的。”我不会撒谎,实话实说了。“不要命啦!”“掺水呢。”我怵怵地说。“卖给你,记住,回去要多掺点水。后来,我替父亲又买过三四回,所幸“困难时期”终于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