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烟|云| 旧上海的评弹作家 江更生 秦来来 |
| ||
| ||
|
上海自开作商埠以来,就成了苏州评弹艺人竞相献艺的一方热土。据《评弹文化词典》所载,市区和郊县,先后共出现过各类书场达近千家之多。它为广大的评弹艺人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从而产生了许多技艺精湛的“名家”和“响档”,故评弹界有“出道是在苏州,走红却在上海”之说。同时,也拥有了无数的听众和“书迷”,并孕育了不少评弹作家,成为上海滩曲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辛亥革命以后,欣赏评弹艺术的“听书”,已是上海地区居民业余工暇,消遣娱乐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评弹听众与日俱增,艺人说唱的传统书目已远远不敷需求,于是在一批热爱评弹的文人参与之下,出现了许多由当时畅销小说和脍炙人口的戏曲所改编的书目。 评弹功臣陆澹安 陆澹安,原名衍文,字澹盦,号剑寒,晚年别署悼翁、幸翁等,江苏苏州吴县东山人,生于1894年,卒于1980年,可算得是集古典文学专家、小说家、诗人、书法家、名编辑、戏剧家、弹词作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大才子。他尤其醉心于小说、戏曲和评弹,写过言情小说《落花流水》等,署“何心”的笔名出版过《水浒研究》,以一人之力,编成两部大工具书《小说词语汇释》和《戏曲词语汇释》,并撰写了多部弹词脚本。上世纪30年代,陆澹安常去南京路浙江路的萝春阁茶楼书场听书,有一次与场东聊起,想把当时风行的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改编成弹词。书场主人随即恳请陆着手撰写,并力荐由“响档”朱耀祥、赵稼秋演唱。陆澹安正在酝酿之际,又应蓓开唱片公司任职的同窗之请,根据《啼笑因缘》中的情节,为另一“响档”沈俭安、薛筱卿写了《别凤》《旧地寻盟》《绝交裂券》等唱段,录制成唱片。朱赵二人误以为陆将脚本给了“沈薛档”,便改请同道朱兰庵(即姚民哀)编写,谁料仅编了几回就半途而废。陆闻知后,向朱赵告明原委,消除误会,遂写成了《啼笑因缘弹词》和《啼笑因缘弹词续集》交付朱赵。此书经过朱赵的二度创作,反复试唱加工,注入“乡谈”(方言)和“噱头”,吸收“文明戏”的表演、民间小曲和大鼓等,令听众耳目一新,又在电台播唱,因此红遍了上海及苏浙一带,还开了评弹书目用霓虹灯做广告的先河。这两本书分别在1935年和1936年由“三一公司”和“莲花出版社”付梓。不久,他还将张恨水另一部长篇言情小说《满江红》改编成弹词,仍由朱赵说唱,并将文本交付“三一公司”出版。1945年,又应范雪君之请,根据秦瘦鸥的小说原著,编成《秋海棠弹词》,使之成为这位“弹词皇后”的“看家书”之一,人们熟知的《恨不相逢未嫁时》等唱段,均出自他手。上世纪40年代末,特为徐雪月度身编写了《九件衣弹词》。此外,还倾力写就了全部《西施弹词》。陆澹安自许“曲子稗官从我好”,主张“雅文原自俗文生”,故所写弹词唱词平仄合律,文词优美,宜唱耐读,雅俗共赏。陆澹安还金针度人地编了本《弹词韵》,至今沾溉着一代又一代的弹词艺人。 书坛才子姚民哀 昔日上海滩,还有一位集诗人、小说家、戏曲曲艺评论家、评弹作家、弹词艺人于一身的姚民哀。他原名朕,字肖尧,后改名民哀,字天亶。祖籍安徽桐城,系清代散文大家姚鼐的后代,后随祖辈移居常熟。其父姚琴生爱好弹词,常登台奏技,擅说《西厢记》。从艺后遭族人反对,遂改从舅家朱姓,取名朱兰庵。姚民哀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弹词,耳濡目染,很早就能登台演唱。上个世纪20年代初,辞去教职,与胞弟朱菊庵拼档长期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及东方书场等处说唱《西厢记》。他经历丰富,还曾参加辛亥革命的秘密会党,加上语言生动,旁征博引,被时人赞为“真乃当世柳敬亭也”。姚民哀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擅写诗文,教过书,卖过文,所以能自编弹唱脚本,除了将父传的《西厢记》修订丰富外,还曾替朱耀祥、赵稼秋编撰了小半部《啼笑因缘》,为评话艺人加工润色《列国志》。此外还创作了《空谷兰》《巧姻缘》与《荆钗记》三部长篇弹词,其中的《荆钗记》,曾与朱耀庭、朱耀笙合作,播唱于当时的东方电台。惜乎“佳人做贼”,据《常熟掌故·人物轶事》中记载,1937年日军入侵,姚在常熟沦陷后不久投敌变节,任秘书伪职,后遭抗日分子处决,一说为仇人所杀。 海上弹词女作家 纵观评弹史料,自清以降,弹词女作家不乏其人,如邱心如作《笔生花》,陈端生、梁德绳合撰《再生缘》等等。民国期间,青浦也出了一位擅写弹词脚本的女作家,她叫姜映清,幼年曾随清廷御医陈莲舫之妻祝氏夫人(陈范吾的祖母)学习诗文,打下了旧学根底。后又入女校攻读,毕业后曾在女校任教,嫁夫陈佐彤,为报业人士。辛亥革命后,在《申报》《游戏杂志》《礼拜六》等报章杂志发表诗词、小说。曾撰有《玉镜台》与《风流罪人》长篇弹词两种。上世纪20年代末,又致力于评弹开篇的创作,尤其属意于古代女性题材,如《杨太真传》《秋江送别》《柳梦梅拾画》《杜丽娘寻梦》《妙玉修行》《小乔下嫁》《杜十娘·出院·泊舟·沉江》等,另有关心民生疾苦与醒世劝善的作品多篇,如《江浙战祸》《灾民的苦况》《劝戒赌》《败子回头》等。姜氏能诗文,通音律,故所写开篇,艺人上口顺畅,深受歌者欢迎,《寻梦》和《拾画》开篇传唱至今,历久不衰,她被誉为旧时代的女弹词作家的有力殿军。 擅写开篇高手多 1923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民营电台竟发展到七十几家。电台播音的兴起,私家宴会节庆“堂会”演出的红火,弹词艺人对开篇作品的需求量骤增,于是开篇领域成了“书迷”文人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从而形成了一个上海开篇作家群体,内中有“开篇三杰”沈芝生、许月旦、郑心史。沈芝生,支持男女同台合演的“普裕社”艺人,为他们写了不少开篇,仅为徐雪月就写几十则之多。他还曾以昆曲为蓝本,改编成“对白开篇”,如《金雀记·乔醋》等,其代表作还有《梅月》《浪漫误》等。许月旦,为海上著名报人,对昆曲素有研究,曾在当时的《戏剧月刊》上连载过《昆曲杂谈》等,并在孙玉声主编的《大世界报》长期撰文,也是位评弹迷,为汪梅韵等写过不少开篇,如《孝女歌》《新年开篇》等。 还有一位勤于开篇写作的弹词作家、评论家张健帆。他笔名横云阁主(横云)等,曾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在《申报》等报刊上,辟设《评话人物志》《书坛掌故》等专栏,写下了有关评弹艺术的文章数以千计,为评弹作者及评论者组织“灵山会”的中坚人物。同时,撰有大量的开篇,代表作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等,曾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小说日报》上连载过长篇弹词作品《香扇坠》15回,由徐雪月在电台播唱。 资深报人倪高风,以擅写开篇蜚声书苑,为老友陆澹安校订过《啼笑因缘弹词》和《啼笑因缘弹词续集》。曾先后出版过开篇专集《嫋嫋集》《倪高风开篇集》等,尤其是“对唱开篇”,汲取京剧营养,上下手作生旦对歌,杂以宾白,推陈出新,倪对此颇为自许,称“仆之对唱开篇,早经弹词名家在‘中央’‘中南’‘南京’三书场试奏,所建尚属不弱”。堪称开篇作品中一支突起的异军。 戏曲、曲艺史专家赵景深,对评弹一往情深,除了在30年代末出版过《弹词选》和《弹词考证》等专著外,还身体力行特地为汪梅韵写了“本地风光”的《汪氏开篇》和褒扬《宁武关》中周遇吉之妻的《刘夫人》等。 另外还有两位上海籍的本土评弹作家也是写开篇的好手,一位是青浦的陈范吾,另一位是嘉定的张梦飞。陈范吾,其开篇作品有《孩儿歌》《俗语歌》等。最为人津津乐道者,乃1940年应严雪亭之请,为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整理润饰,从听书记录,经营章回,考订制度,直至斟酌唱词,殚精竭虑地“抠”出了百余万字的脚本,遂使严雪亭得以挟此书名满江南。张梦飞,年轻时,曾向邻居评弹艺人赵正卿学艺。1923年,张梦飞承接大中华、东方两家电台的两档评弹节目,成为专职的电台播唱演员,写下不少开篇和长篇弹词。开篇代表作有《野猪林》等。1947年应范雪君之邀,为其编写《雷雨》30回和《赛金花》40回,范登台演唱后深受听众欢迎。张梦飞1960年受聘入上海文史馆馆员,传世弹词作品尚有《李闯王》《三上轿》《信陵君》等。 正是由于春申几代文人的努力耕耘,加上艺人的灌溉,才使得评弹出落得如此地让人赏心悦耳和怡然陶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