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 弦边自有生花笔 剑箫 |
| ||
|
文化原生态的保护和培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这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地方戏曲由于根植于当地的土壤之中,又服务于当地民众,因此地域色彩浓郁,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流转系统。从历史上看,开放的文化系统较易生存和发展,但由此带来的是个性的消亡和特色的削弱,举例说,《刘三姐》和《阿诗玛》,由于被改编拍成电影,影响广泛了,甚至流播世界,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原味”的丧失,曲调、行腔、语言乃至故事和主题等等,都被“很合时宜”地移位、拼接、篡改、加入等等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我们暂且不忙下定论,不过,现在有些地方戏曲变得越来越“普通话”化了,毫无疑问,这是同质化的先兆,也是地方戏曲走向末路的象征。 我并不认为把地方戏曲完全封闭起来,便是最佳状态。时代在发展,文化上的吸收合并是正常的,其中应该把握的,是要以保留特点为基本尺度。有特点,就有区别;有区别,就有存在的合理性。有些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有些文化是不需要与时俱进的,比如让贵州的土戏里加电声伴奏,那就是存心让它折寿。如果全世界的戏曲都被高度统一到了一个方面,那就不是文化而是意志了。但我们对于地方戏曲也不是无所作为,因为它毕竟面临着传承难题。所以,创作和整理高手的深度参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做法。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像是好的医生,他的职责就是不改变医疗对象的基本性状而使之仍然或者更有活力。我们知道,鲁迅对秦腔是力挺的,周作人、顾颉刚等对民间传说和童谣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李广田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功不可没,老舍说相声,齐如山编京剧,魏明伦写川剧,连大学问家郭沫若和陈寅恪也对《再生缘》弹词的女作者发生了研究的兴趣……可见真正有眼光的文化学者,是极其注重戏曲当中的文化价值的。 苏州弹词是最富有文学色彩的地方戏曲品种,她之所以能够形成隽永、优美、精致的特点,是多种因素的叠加。苏州弹词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是由于她还保持着独特的风格,也可以说是“原生态”的,而像陆澹安这样的高手参与,使这种“原生态”呈现出丰富和健康的生长状态。我们应当向他们致敬。 ◆ 剑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