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是你了” 王栋生 |
学生成人仪式上,有位同学激动地说:“老师,你以后可别忘了我呀!”我说:“当然忘不了你。”这位学生说:“为什么?”我说:“因为你已经是你了。”这位学生律己甚严,对同学则很大度,追求时尚却从不过分,每次作文都自出机杼。像这样个性鲜明、有独立意志的学生,每一届都有,但不太多。 我的记忆力的确不大行了。七八年前教过的学生站到面前,我经常记不起他们的姓名。为什么会这样健忘?除了年老记忆衰退的因素,还有哪些原因?我发现,这些我叫不出姓名来的同学一般不主动和教师沟通,在课堂上也缺乏自我表达的激情,他们与人相处一般比较“淡”,我也很难记得他们说话的特征。没有什么个性的人,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 这也就让我反思自己的工作。我们的教育是否保护或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二十多年前,有位担任学生处主任的教师在辞职后问:我主管学生工作期间最重要的成绩是什么?我说,是开始懂得保护学生的个性。他说:有些人恰恰认为这是我的失误;他们总是说“既要”,“也要”,好像什么都强调了,仿佛也重视了,其实重心在一边,他们只想让学生循规蹈矩。 反思多年来的教育,我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最需要吸取教训的,是在于学校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个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于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很快地消失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芸芸众生当中;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只能让他们谋到一个职业,在城市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或者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一点点地提高)。他们苦苦追求的不过是高考的“名校”或“重点大学”,而不是建造一个有创造力的“我”。 有意思的是,那些勉强通过现行教育评价,甚至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淘汰的人,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高高飞翔。以他们独特的创造才能,往往无法适应要求“全面发展”的高考制度,因为社会还没能建立一种能让他们脱颖而出的人才机制,他们还不大可能有比尔·盖茨的那种展示创造才能的机会,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把他们压垮。名校里经常有些不起眼的,不为教师所重视的学生,几年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或是凭着很强的生存能力,在不断出现的困难面前表现出超越一般人的忍耐力和坚韧。倒是很为教师看好的一些学生,多年后,还会为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来找教师,寻求解脱的途径。 我之所以对那位学生说“因为你已经是你了”,是看到她有个性,有自信,已经像个人一样地“立”起来了。同样,我们不能不想的是:学生能记住我们一些什么呢?我看未必是“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之类。如果我们都和孔乙己一样热衷于告诉孩子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多种写法、多种义项,那教师至多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知识仓库。作为“仓库型”的教师,在当今的教育中作用是很有限的,不久之后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学生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思维的方法,学习批判和怀疑的精神,培养创造的意识。在这一阶段,他需要向几十个这样的教师学习。那些有创造性人格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富有想象力,有探索精神的人,这也就是说,他很可能在青少年时代,就接触到了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的教师。如果把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仅仅定位于凭简单识记、“做题”以及善于考试(指目前的考试模式)的目标上,学生在这一阶段很难获得应有的能力发展,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 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之处很多,没能把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