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顾 土 |
什么是我们的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算一个。这个传统如今已经推广到世界,成为国际间交往的准则,是中国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但是,这一传统在我们这里还有多少人遵守呢?据我的观察,起码不属于多数人的习惯。 在过去很长的岁月里,我们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大批判,读的是大批判,学的是大批判,做的还是大批判,课本、报刊、广播、文件无不以大批判为主。大批判的本质就是:己所不欲,专施于人。大批判是人们的家常便饭,这样的饭吃多了,人也不能不跟着转变。 看看那些贪官们,他们写文章、做报告,内容总是让我们如何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看看那些知法犯法的人,他们每天做的、早晚讲的,就是要我们如何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我最近读了不少这样的人写的悔过书,原来内容都是他们平日里对老百姓的说教。他们的笔下有成套的语言,他们的嘴里有现成的道理,惟独自己不信。估计这样的套话,即使在拘押期间写起来也可以一泻千里,不打磕巴。 要求别人道歉,让对方说“对不起”,是现在网络语言中的强项,也是大家一致对外的常备说辞,好像个个都在那里等着听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可是,道歉和“对不起”恰恰是我们自己的缺项,最难产。不信你走遍世界瞧瞧,在任何地方,打扰别人、请求对方帮助、与人发生矛盾,无不以“对不起”打头或者结尾。“对不起”,可以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要别人让路,一概高喊:让一让!靠边儿!连个请字都舍不得。问路的一律冲着你直奔主题,问过后扬长而去。在公共交通上,想下车的除了“让一让”之外就是“下不下车啊”,然后一扒拉。 我一直有这样的体验,“对不起”这句话在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嘴里比命还重要,不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学会了,怎么就是学不会说“对不起”?大家似乎有抵死不说的决心。前些年,好不容易有人开始说“对不起”了,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句“不好意思”,顿时又将“对不起”的那点苗头冲刷得无影无踪。如果说“不好意思”比“对不起”少一两个字,说起来更省事,也还有情可原,但事实上更啰嗦;如果说,“不好意思”比“对不起”显得更有诚意更具歉意,即便多几个字,也值得别人体谅,但事实是听上去感觉更轻描淡写。以致我常常想冲上去质问对方,你为什么不愿意说“对不起”,偏偏要说“不好意思”?一次在飞机上,一个人从行李架拿箱子时撞到我的头,他说“不好意思”,我想,我的脑袋在他眼里是不是成“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