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上海故事新章 林金荣 |
十多年了,陈丹燕孜孜不倦地写上海。这一次专挑了一所公园来写,就是那个因为一段著名公案而拥有了传奇身世的公园,那个曾经“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写它从建造迄今150年中的故事。1868年,上海外滩,在英国领事馆建筑前的一片荒滩上,建起了一所当时称作“公家花园”的园子。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个新鲜事物。它是一所专供外国人休闲娱乐交际的公园。但是,须知在上海外滩,是有大量中国人的,而且不乏有钱、有知识、有教养、有身份甚至有基督教信仰的华人,并且他们还是纳税人,他们对这样的歧视深感不满。于是就有了争取权利的声音和行为。其中一个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出现在了这本《公家花园》里。 直到1942年这所公园才有了中文名字“黄浦公园”,并沿用至今。 20世纪50年代的黄浦公园,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健康、热情、纯朴特征。60年代的“文革”期间,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自尽于黄浦江的罹难者。70年代,那里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方面成为了青年男女的恋爱场所,甚至一对中学生的约会都选在了那里。陈丹燕写了这对中学生的故事,他们各自不一样的青春,以及日后天各一方的沧桑阅历。经历过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无不记得那块立在公园门口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无不为之愤慨。可是,确凿存在过这块牌子吗?80年代新一代的上海近代史学家,因为找不到实据而产生了怀疑。陈丹燕在书中用两代史学家的故事试图破解这个遗案。 那些“租界之子”,混血儿,在离开中国、回到欧洲老家后,如何度过他们的余生?那些有着高贵家世却一度饱受家世之累,后又否极泰来、终得祖荫庇佑的“遗少”,他们在中国对外开放以后,迫不及待地奔赴欧洲。他们怀念什么呢?上海,在外地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陈丹燕用她的人物解说公园,用公园解说她的人物。说公园的故事,说人物的故事,其实都是在说上海故事。多年来,陈丹燕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方式解说着上海,锲而不舍地探究着上海的复杂身世,试图把真相呈现给世人。她这一次调用了小说家的才能,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把她的上海故事说得更加紧凑、明晰、好看。她的语言一如既往地声色活泼,富于想象力。我每读她的书,都禁不住暗叹她的才华:奇妙的譬喻,细密的观察,深邃的思索,精确的描述……陈丹燕无疑是一个不断地寻求超越自己的优秀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