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拉斯·莫在美辞世 周 焰 |
|
英国当代作曲家约翰·尼可拉斯·莫(John Nicholas Maw)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还不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他在欧美国家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他以73岁高龄于5月19日在华盛顿的家中因心力衰竭去世后,英国《电讯报》、《卫报》、美国纽约路透社等重要媒体纷纷撰文哀悼这位20世纪新浪漫主义作曲家。 尼可拉斯·莫出生于1935年英格兰林肯郡的格兰瑟姆,他父亲是一位钢琴家,并拥有一家乐器店。14岁那年,因母亲去世,他被送往寄宿学校,在音乐女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接触20世纪音乐作品。尽管父亲希望子承父业,但他却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后主修单簧管,并兼修作曲。1958年赴巴黎继续深造。 他的创作领域遍及室内乐、合唱音乐、歌剧、器乐独奏作品、管弦乐、儿童音乐等体裁。他曾根据8首中国抒情诗谱写了为次女高音而作的声乐作品。但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却是1962年问世的《场景与咏叹调》,这部作品的创作风格明显受巴托克和布里顿的影响。2年后,他在伦敦推出歌剧《独角戏》。1966年,他因歌剧《月亮升起》而成为第一位入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驻院艺术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尼可拉斯·莫将工作重心转移美国,除了创作之外,他还在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波斯顿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剑桥大学等英美名校担任教学工作。他在美国创作了大量管弦乐作品。他的单乐章交响作品《奥德赛》长达96分钟,是音乐史上演奏时间最长的不间断作品。这部让他花费14年心血打造的乐曲深受西蒙·拉特尔喜爱。后者甚至威胁EMI公司,如果不让他录制《奥德赛》,他将不再续约。EMI最终妥协。结果《奥德赛》成了尼可拉斯·莫的名碟,并获格莱美奖提名。2002年,他受BBC三台和英国皇家歌剧院委约创作了根据小说改编的歌剧《苏菲的抉择》,获得了极大反响。 尽管他的作品受到现代主义和无调性的影响,然而他毕生都试图恢复与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联系。但因偏离主流风格,追求清晰的和声结构、抒情风格和作品中的旋律性,他曾受到先锋派音乐评论家的攻击。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广大音乐会听众的喜爱,他的毕生努力没有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