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009高考直击
 第A03版:2009高考直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0版:求职·招聘
 第B21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2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3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4版:求职· 招生·培训
 第B25版:求职·教育动态
 第B26版:求职·招生
 第B27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8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9版:求职·职场快线
 第B30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31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32版:求职·招生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35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36版:求职·留学移民
   2009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需要一点耐心
——听《上海之春》音乐会有感
丁芷诺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人们采取各种速成的手段,企图在短期内达到某种目的。君不见,不断出现的各种外语培训、奥数、减肥、速食、超女一举成名,“小沈阳”一夜暴富等等。大街上充斥着花花绿绿的广告纸片满地飞扬。

  在音乐领域,遍及全国的音乐考级、各种名类的比赛应运而生。家长期盼自己的孩子很快便能学会乐器,最好两三年考出10级,连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都没有了。主办方也以“考级培养了人才”为由,高额收费更是理所当然了。

  近日听了几场“上海之春”的音乐会。不知怎的,感觉这种“速成病菌”也在这里有所抬头。据说有关部门以“不低廉”的委约费来促进作曲家写出“优秀作品”,先后在5月4日推出8部管弦乐新作品,又在8日推出10部民族乐器新作品。然而从《新民晚报》报道看,似乎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听众中场休息离去,新作品并未达到“轰动效应”。

  “上海之春”音乐节历来是以出新人新作为宗旨的。上海的许多好作品、优秀的人才无不是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成长。其实,作品的成长和人一样,也是需要良好的环境和一定的时间的。就是树木也需要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问世已经50年了,即便如此,它也是经历了漫长岁月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的。我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们演出“梁祝”,最快的时候19分钟就拉完了,慢的时候也曾用过26分钟。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找到了稳定的速度感觉。这说明演奏者对作品也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对听众来说同样如此。如果一晚上 “祝英台”、“穆桂英”、“花木兰”、“王昭君”、“西施”、“貂蝉”齐上阵,一大堆新作品,把人听到卯酉不分,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我没机会听到民乐作品那场音乐会,管弦乐那场也只听了走台。我很高兴好些作品不再是“只闻声音不见情”的“现代技法堆积”:陆建华的《山河水墨三幅》让我听到了浓浓的中国味;赵光的《小提琴与乐队》虽然小提琴的发挥还不够,用的是现代手法却很有逻辑感;《黄河九歌》《城市之光》等好几部作品都很有新意。我在想,如果“不低廉”的费用抽出部分让担当二度创作的乐队也有时间来琢磨会不会更好?如果给点时间让作曲家有机会听效果并修改,作品会更成熟?能不能每年的新作品音乐会不再是一大堆“新作品视奏”?

  5月6日是“上海独奏家室内乐团”的音乐会,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无疑是需要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室内乐队伍的。这支已经呼唤了多年的室内乐团,在几年前就是以“临时组合”宣布了它的成立。但几年来不见动静。今日终于登台亮相,却不想47名队员中竟有12位是外单位借来的。6位来自北京的中国爱乐和国家交响乐团,6位来自上海交响乐团。这些人都是国内交响乐团演奏员中的精英了,即使临时凑在一起,演出效果也不会太差。令人不解的是,这是组建国内一流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办法么?谁都知道,室内乐演奏需要磨合,高水平的室内乐团如节目单上提到作为参照学习的伦敦小交响乐团、欧非尔斯室内乐团、斯图加特室内乐团、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哪个不是经过长期排练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中国的国情竟也可以使室内乐团来个“速建”。长期排练可以免了,把优秀乐手集中请过来,乐团不就自然优秀了?这样的乐团哪里还需要三年到五年?一天两天就够了。

  看来在音乐界,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训练乐队,还是鼓励创作,都还应该要有点耐心才好。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