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大胃王 中拾 |
当年在西双版纳农场,吃是知青面对的首要生存问题。缺油少菜,吃汤常态,甚至吃白饭。 其实,我们知青的“饮食期望值”当时已降至极低。以我为例:每顿饭只要有一瓢菜汤,哪怕是老茄子片或老空心菜煮的“黑水汤”,也能在几分钟内“呼呼”扒下一碗米饭。 记得刚下农场时,接连几个月开垦荒山,每日里抡大板斧砍树,体力消耗极强。那日中午收工,我去伙房打得5两米饭加一瓢菜汤,转身回茅棚宿舍,一路走一路吃,还没走出10米,一碗菜汤泡饭已经全下了肚。摸摸肚皮,像没吃过一样,对食物的欲望甚至比吃前更强烈了!掉头再去伙房,又打了4两米饭,恳求稍加一点汤。这一瓢菜汤因是照顾的,炊事员的汤瓢就不兜底捞菜叶了,基本是清汤,或许有两三片菜叶吧。又往回走,未及10米,这第二碗又没了。抹抹嘴巴,实在心有不甘,再折回去,又打了三两米饭。要求再加一点点汤,炊事员就有闲话了:“再打给你,别人就没打了!”总算开恩,打了一点点汤。这次干脆不走了,一屁股坐在伙房边堆放的柴火上(山上砍下的整条原木),三口两口又解决了! 总计1斤2两米饭下了肚,感觉还没饱,还想吃!但不忍心吃了。不忍心是因为定量有限。当时我等兵团战士(后叫农工)每月粮食定量为42斤,平均一天1斤4两。似这等吃法,哪能维持?因粮食不够吃,知青大多向家中求助。我妈也常给我寄粮票。妈妈寄粮票,还需将上海粮票换成全国粮票。而用上海粮票换全国粮票是要搭进一定数额的定量油票的,因全国粮票可以全国“通吃”,你到外地单位食堂或饭店买吃的,油当然已在其中。所以家中寄全国粮票给我,家中的定量油就只有少吃。当时上海每人每月也就只有四五两油票。 那时的感觉,再吃个三五两才过瘾。但实在吃不得了,作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想不通:怎这么大胃口?假如你吃上一个月的“知青汤”,肠子里已没一点油水,你就会明白了。 我认识的一个知青,曾一顿吃下2斤糯米饭。那天他向我夸耀,我也为他高兴。因为能够这样不顾一切地饱食一顿,确实是非常快意的!当然,他往后的日子,就需要勒紧裤带了。 还有一个知青,据说一顿吃了30多只大汤团。这件事是他的同伴告诉我的,后来我问起他,他也很自豪地证实了这件事。那是过年的时候,知青们分得一些糯米,为了尝尝向往已久上海汤团,他们一群男女知青搭伙,不怕麻烦,自己用石磨磨出了糯米粉,然后就用白糖做馅包起了汤团。“只只有这么大的!”告诉我的知青用食指和拇指做了个半圆形,眼睛瞪得老大地说。 据说是一边下汤团一边吃的,他就蹲在锅旁,熟一锅捞一碗吃。别人有吃二三碗的,有吃四五碗的,他从头锅吃到尾锅,直吃得女知青们惊呼起来!大家帮他算算,吃掉30多只了!“其实我还能吃”,这位吃汤团大王略带遗憾地对我说。 现在世界上的富裕国家常有“大胃王”比赛。其实,在过去穷的年代,或现在还贫穷的国度,“大胃王”比比皆是的。要说起来,我当年也算得一个中等级别的“大胃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