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螺,肥如鹅 周建道 |
| ||
|
文/周建道 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此时的螺蛳肉质肥美很有嚼劲,故就有了老话“清明螺,肥如鹅”之说。 螺蛳是一种廉价的水产品,但无论下饭还是过酒都是一道不错的菜肴。记得小时候,门前的河塘上常能看到耙螺蛳的木船,耙螺蛳的一般都是外地人,夫妻俩吃住在船上,以耙螺蛳为生。当船划到有螺蛳的地方停稳后,男的就一手拿类似长柄的“簸箕”,另一手拿前端有一横木板的长竹竿,一下一下地把河底的螺蛳耙进那只“簸箕”里。女的坐在船舷边,等丈夫把耙来的螺蛳“哗啦”一声倒在一只竹笾里后,就耐心地把螺蛳从石子、水草等杂物中拣出来,不需三分钟就能把笾里的螺蛳拣干净。想吃螺蛳只要喊一声,木船就会靠上河埠头,几分钱能买到满满一大碗。不过,农村里的人大多喜欢自己下河去摸。 刚从河里摸来的螺蛳要放在盆里养一天,让它把肚子里的脏物吐尽,然后用钳子将尾端剪去。螺蛳吃法很多,一般都以炒为主,有时也经清水煮熟后,用针尖挑出螺肉炒咸齑,过泡饭最佳。我喜欢用个大壳青的那种做酱爆螺蛳,油热入锅放姜末、蒜末、辣椒炝锅,然后倒入螺蛳沙拉沙拉爆炒,八成熟时加入料酒、酱油、糖、盐等;做酱爆螺蛳火候一定要掌控好,否则炒得过熟肉缩到壳里,吃起来肉老而且很不方便。起锅装盆后要撒上一把葱花,色香味齐全。 吃螺蛳与吃其他菜不一样,是靠嘴把壳里的肉嘬出来的。以前看到外地人不知道怎么吃,拿起来张口就咬,看得我牙根阵阵发酸。会吃螺蛳的人,筷子夹起一粒,嘴巴对着螺口“唧唧”两声,伴随着一股美味的汤汁,一团螺肉就滚到了舌上。没这技术的人,用筷头往里捅一下螺肉,再用力嘬一下也能吃到螺肉,这其中的道理颇有“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禅意。 以前清明节有吃螺蛳的习俗,因螺蛳有清火、明目的功效,故称为吃“亮眼螺”。有些地方吃下来的螺壳不能随便扔掉,清明夜睡觉前需扔到屋顶上,据说这样撒过后蛇虫百脚就被赶跑了,还能使屋顶上不会生杂草。这种事我小时候也做过,不过是偷偷扔的,结果下雨天七石缸里落下很多螺蛳壳,被爸爸一顿斥责。但那个遥远春夜,螺蛳壳在瓦片间滚动时那种纯朴的声音,至今还常在我心里沙啦啦地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