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 当调笑“砖家”成为一种风尚 汤嘉琛 |
济南市民怕涨价纷纷抢购“活人墓”,有社会学专家跳出来说,应该像调控房价一样出台限购政策,给墓地管理也出个“国八条”;西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捅死伤者,有心理学专家在电视上说,他将伤者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部分青少年上网成瘾,医学专家在网瘾治疗经验交流会上分析,87%的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缺少父爱有关。 我们经常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他们会用充分的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另一方面,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经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专家”二字沾染上越来越多的负面意味,这样的局面让人唏嘘。 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研究学术的专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成“网络红人”,着实和自身的修养有关。坐惯了冷板凳的他们不像娱乐明星,一般不需要故意语出惊人或者制造噱头来博得大家关注。但正如网友热捧的《专家速成手册》所言,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似乎身处不同的话语体系,他们习惯于“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而不是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这势必会造成误读。 当然,“专家”变“砖家”,部分媒体从业者也难辞其咎。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考量,媒体人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这就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 曾几何时,“专家”二字代表着权威、专业和渊博,而现在这个词的光环正在褪去。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 (汤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