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日本核危机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地产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法治视窗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3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
 第B12版: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
 第B14版: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广告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
 第B36版:广告
 第B39版:新民楼市
 第B40版:广告
 第B41版:生活之友
 第B4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43版:彩票看点
 第B44版:广告
 第B45版:好吃周刊
 第B46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47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48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49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50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51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52版:好吃/酒旗茶垆
2011年3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
当调笑“砖家”成为一种风尚

汤嘉琛


  济南市民怕涨价纷纷抢购“活人墓”,有社会学专家跳出来说,应该像调控房价一样出台限购政策,给墓地管理也出个“国八条”;西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捅死伤者,有心理学专家在电视上说,他将伤者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部分青少年上网成瘾,医学专家在网瘾治疗经验交流会上分析,87%的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缺少父爱有关。

  我们经常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他们会用充分的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另一方面,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经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专家”二字沾染上越来越多的负面意味,这样的局面让人唏嘘。

  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研究学术的专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成“网络红人”,着实和自身的修养有关。坐惯了冷板凳的他们不像娱乐明星,一般不需要故意语出惊人或者制造噱头来博得大家关注。但正如网友热捧的《专家速成手册》所言,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似乎身处不同的话语体系,他们习惯于“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而不是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这势必会造成误读。

  当然,“专家”变“砖家”,部分媒体从业者也难辞其咎。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考量,媒体人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这就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

  曾几何时,“专家”二字代表着权威、专业和渊博,而现在这个词的光环正在褪去。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 (汤嘉琛)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